作者:邓秉元 编
页数:35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2081928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新经学 第十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经学义理、古典新诠、、经史专论、现代新儒学、圆桌论谈、序跋等部分。经学义理收录的三篇文章,《孔子的诗教与仁学》分别对孔子提出的“诗无邪”、“诗可以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发,从而在经学视域中对诗教进行重新定位;《燎祭与烟供》从经学视角出发探讨了香礼的起源,揭示传统“宇宙轴”意识的深刻影响;《论公羊学中所蕴含的实践意义上的“仁”》则对《春秋》中蕴含的“爱人”与“爱己”作了梳理与区分以讨论孔子“仁”的内涵。古典新诠收录对于《老子》古本第二十九至三十六章的校读和对《逸周书》十五则文字的重新校订;经史专论既有对《尚书》《左传》以及《墨子》所蕴含的经义的细致疏解,也有对清代大儒毛奇龄佚文的辑录考辨。现代新儒学栏目则对马一浮六艺涵摄西来学术论的反思以及对杨儒宾接续牟宗三在经学义理演进上贡献的揭示,展现了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圆桌论谈、序跋等也显示了对当前学术热点、经学研究进展的评述。各文依据文献,议论扎实,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作者简介
邓秉元,原名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经学史、思想史,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孟子章句讲疏》、《周易义疏》等。
本书特色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力东移与西学东渐,经学遭到国人蔑弃,仅仅成为新的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历史研究的对象。由此造成的最大的后果之一,则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失语,中国文化失去了表达自身的能力。几年前,中国学术界重提有关“中国有无哲学”的话题,便是这一失语仍在延续的一个表征。
经学的失语首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潜藏在晚清以来古今中西争论背景之后的,其实是建立在经学体系之上的传统学术无法在短期接纳西学,从而引起的文化上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在国力不振之际表现为文化上的盲目自戕,在国力稍苏之时则表现为观念上的盲目自大。如何摆脱这两种盲目状态,有赖于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史形态,使之在现代重现焕发生机。这是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绝非如时下所谓儒学在大陆的复兴,更多地只是一种立场上的自我宣示。其尤下者,则把经学重新打造成一种宗教式的意识形态,只许信仰,不许质疑,这不利于时下中国文化的重建。
经学的缺位还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主义逐渐在中国思想界甚嚣尘上。反映在人文领域,则是以科学派新史学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运动以及种种以论代史、自命科学的历史研究。这些研究尽管不无所见,但总的来说用一套与原有知识系统相异的理论或方法对经学加以剪裁,扭曲了经学自身的表述逻辑,妨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理解。因此,即便只是正本清源,也同样需要加深对传统经学的研究。
目录
編後記/336稿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