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东升 著
页数:148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76599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现实应用与学科建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体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追溯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和现实应用,探索我国体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之路。首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方法,梳理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关于体育地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学术观点,探寻当代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其次,围绕体育地理学在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性价值,以及体育地理技术在重大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城市建设、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中的应用,考察体育地理学在现实体育发展与工作实践中的运用领域。最后,结合我国体育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探讨体育地理学学科建构的基本方向与策略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作者简介
刘东升,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江苏省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理事,江苏省体育消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地理学的时代使命与实现方略研究”、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中国体育消费发展指数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2017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地理学学术渊源、现实应用与学科建构研究”,在各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001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003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目标 ………………………………………008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011第二章 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 …………………………………013第一节 体育地理学缘何兴起 …………………………………015第二节 体育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020第三节 交叉学科的学术贡献 …………………………………046第四节 体育地理学的基本内涵 ………………………………056第三章 体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 …………………………………061第一节 宏观:体育地理学在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性价值…063第二节 微观:体育地理技术在体育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应用…066第一章 绪 论 ……………………………………………………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003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目标 ………………………………………008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011
第二章 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 …………………………………013
第一节 体育地理学缘何兴起 …………………………………015
第二节 体育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020
第三节 交叉学科的学术贡献 …………………………………046
第四节 体育地理学的基本内涵 ………………………………056
第三章 体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 …………………………………061
第一节 宏观:体育地理学在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性价值…063
第二节 微观:体育地理技术在体育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应用…066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096
第四章 体育地理学的学科建构 …………………………………099
第一节 学科发展现状 …………………………………………101
第二节 学科发展困境 …………………………………………119
第三节 学科建构对策 …………………………………………125
研究结论 ……………………………………………………………129
主要参考文献 ………………………………………………………135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003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目标 ………………………………………008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011
第二章 体育地理学的学术渊源 …………………………………013
第一节 体育地理学缘何兴起 …………………………………015
第二节 体育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020
第三节 交叉学科的学术贡献 …………………………………046
第四节 体育地理学的基本内涵 ………………………………056
第三章 体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 …………………………………061
第一节 宏观:体育地理学在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性价值…063
第二节 微观:体育地理技术在体育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应用…066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096
第四章 体育地理学的学科建构 …………………………………099
第一节 学科发展现状 …………………………………………101
第二节 学科发展困境 …………………………………………119
第三节 学科建构对策 …………………………………………125
研究结论 ……………………………………………………………129
主要参考文献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