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待人楷模

封面

作者:陈德辉

页数:20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36682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只讲奉献的贺老总、模范共产党刘英、毛岸英献身朝鲜大地、方振武为国毁家纾难等。

本书特色

陈德辉主编的《待人楷模》收录了75位古今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他们当中有的是举世公认的道德楷模,有的是在待人方面闪耀着卓尔不群的道德光彩。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很好的辅导读物,大家可以从道德楷模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道德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目录

无私奉献
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只讲奉献的贺老总
模范共产党员刘英
毛岸英献身朝鲜大地
方振武为国毁家纾难
苏步青诲人不倦
陈景润力摘数学“明珠”
时传祥的高尚道德情操
医德楷模李月华
自强模范焦照磊
武林高手振奋国威
舍家为国的三峡移民
抗击“非典”的英雄钟南山
“当代雷锋”郭明义
无私奉献的杨善洲
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邮政史上传奇人物王顺友
高原上盛开的并蒂雪莲
身残志坚的聋哑人舞蹈家邰丽华
率先制服天花的太平人

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万古流芳神农氏
坚持为民众疗疾的华佗
程家柽舍身救战友
吴越烈士喋血正阳门
吴旸谷献身护黎民
周恩来舍己为人道德垂范
舍己救人的罗盛教
舍身护厂的包秀丽
欧阳海为救列车献青春
高建成: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沈浩:小岗村人们心中的丰碑
倒在支教讲坛上的孟二冬

民族团结
“丝绸之路”的拓荒者张骞
昭君出塞和汉匈通好
力主民族和解的赵充国
推进民族融合的孝文帝
唐太宗力倡民族团结
推动汉藏民族团结的松赞干布
鉴真、晁衡:唐朝中日友好使者
“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
刘伯承与彝胞歃血为盟
维护民族团结的张治中
坚持国共合作的卫立煌
于右任亟盼统一赋《国殇》
为民族团结献身的格达活佛

豁达大度
管鲍之交
将相和
孟尝君大度容高士
汉文帝的大度宽容和“文景之治”
陆逊忍辱负重破蜀兵
谢安大度治国从容破敌
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张英和六尺巷
胸怀坦荡的彭真
李宗仁宽容聚众歼敌
包容大度话义乌

谦诚待人
周公:谦诚辅国的光辉典范
赵氏孤儿和救孤“双义”
毛遂自荐果胜重任
张良谦待黄石公
冯异谦逊不言功
尉迟恭坦诚违圣命
吴芝瑛冒死义葬秋瑾
刘少奇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黄佐临诚助钱钟书
何家庆舍生忘死科学扶贫
赤诚资助祖国建设的香港首富李嘉诚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
中国心灵最美的洗脚妹刘丽

家庭美德
颍考叔计促母子冰释前嫌
触龙说赵太后送子质齐
鲁班合家立大业
毛泽东的亲情
瞿秋白兄弟革命深情
叶剑英感人至深的浓浓亲情
杨虎城夫妇双烈彪炳千秋
洪战辉亲情奉献感动中国
“信义兄妹”,一曲感人至深的诚信颂歌

节选

  198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组织上安排他到省城颐养天年,可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家乡的荒山。这座山位于杨善洲的老家施甸县城东南40多公里处,曾经也是林木参天。在大炼钢铁的疯狂日子里,大量的树木被砍掉了;后来当地的贫困农民又盲目地毁林开荒,致使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变成不毛之地。杨善洲眼见大山周边群众的生活困难,忧心忡忡。决定等退休后就回来改造这座大山,为群众做点实事,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   退休的当天,他就背起铺盖,赶到了大亮山山脚下。没有住的地方,他就用树杈搭建一个简易窝棚,后来才改成油毛毡房,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没有钱买苗木、树种,他就自己带着林工一起到街上捡果核,捡满一麻袋就送往山上;没有肥料,他就和林工一起带着粪箕去拾牛粪、猪粪。地委书记捡果核拾牛粪成了当时保山地区的新闻。20多年过去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树再到一座山的绿化,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林场。山变绿了,杨善洲的头发全白了。   现在林场靠拦截山间径流,承担着3个乡镇约2.5万人的饮水供给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建有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上缴给了国家。   在林场20多年里,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贴。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颁发给杨善洲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杨善洲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给国家,但这并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曾经是保山的地委书记,保山5个县、99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与农民一起干活,一边拉家常,搞调研。一年里,他有一半时间在基层,地委开会都在晚上。他下乡从不给群众添负担,从来都是自掏饭钱;走村串户时看到群众有困难,还尽其所有地资助他们。   杨善洲自己常年忙于工作,照顾不到家,对组织上主动给与的帮助他也谢绝。按照政策,他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子女都可以把户口转到城里,可是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就这样,他的家人始终是农村户口。乡里一位副乡长看到老书记家粮食不够而送去两袋救济粮时,被老书记批评道:应该接济比我们家更困难的家庭。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待人楷模》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0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