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封面

作者:张金梅著

页数:40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004707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笔法与中国文论》以《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关系为论题,从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的渗透、中国文论对《春秋》笔法的接受为论域,在把握《春秋》笔法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散见于各种文献典籍中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寻绎出中国文论中较为确凿的受到《春秋》笔法影响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总结。既着眼于《春秋》笔法的思想内涵,又探析《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从文化探源中寻求中国文化与文论所赖以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揭示其在现当代文学艺术中的普适性。

作者简介

张金梅,女,1974年生,湖北黄梅人。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论,已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获湖北省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恩施州州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恩施州“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各1项。

本书特色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由张金梅所著,本书在选题上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首次从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为中国文化话语的《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的话语言说方式、意义建构方式和话语解读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开拓了前人较少涉及的领域,另一方面则在推动经学、史学、文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新的视角和背景,不但对古代文论研究有参考价值,对现代文艺学研究亦有参考意义。

目录

笔法与诗史关系第一节“《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二 “《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三 “《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象征意义第二节“史蕴诗心”一 “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二 “作史贵知其意”第三节“属辞比事”:诗史《春秋》笔一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何谓二 “属辞比事”:中国文章学创作方法论三 “诗史《春秋》笔”:以杜甫为例
第三章“《春秋》无达辞”与中国阐释学第一节“《春秋》无达辞”何谓一有“常辞”无“通辞”二“微言”、“微辞”三 “微旨”、“大义”第二节“《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一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历史语境二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阐释实践三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理论意义第三节“《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一 “断章取义”:“《春秋》无通义”与“《诗》无达诂”二 “从变从义”:“微言大义”与“定向阐释”三 释义方式:“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第四节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一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的历史流变二 “诗无达诂”的理论内涵(上):“从变”三 “诗无达诂”的理论内涵(下):“从义”四 “诗无达诂”与西方阐释学第四章“《春秋》五例”与中国文论话语第一节“《春秋》五例”与“赋比兴”一赋:“尽而不汗”二 比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第二节 “尚简用晦”与简约含蓄一 “简言以达旨”二 “隐义以藏用”第三节“《春秋》五例”与评论话语一 “微而显”作为诗评话语二 “婉而成章”作为诗评话语三 “《春秋》五例”作为诗评话语第四节“惩恶而劝善”与中国文学伦理化一诗:“主文而谲谏”二赋:“劝百而讽一”三 戏曲小说伦理论第五章《春秋》笔法与中国文学批评第一节《春秋》笔法与小说评点一 直接以《春秋》笔法相比况二 “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三 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之融通第二节《春秋》笔法与索隐批评一 从索隐到索隐派二 索隐方法与《春秋》笔法之融通第三节“《春秋》义法”与“义法批评”一 从“《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二“义法批评”三 “义法批评”与“《春秋》义法”之融通四 余论第六章《春秋》笔法的现代意义第一节《春秋》笔法与文学精神一 直接借用二 间接活用第二节《春秋》笔法与新闻精神一 客观报导二 新闻写作第三节《春秋》笔法与人文精神一 政治斗争二广告策划三 日常生活结语《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一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相互吸纳和中国文论的宗经意识二《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彼此融汇和中国文论的诗史精神三 《春秋》无达辞与阐释学交互影响和中国文论的诠释方式四 《春秋》五例与文论话语交相渗透和中国文论的价值系统五 《春秋》笔法与文学批评双向会通和中国文论的批评模式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0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