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封面

作者:童世骏,何锡蓉著

页数:1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2081100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围绕“精神力量”这一核心,以“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和“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为纲,从精神力量的独特视角剖析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讨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合著者之一,在她看来,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社会意识”的深刻变化过程。

作者简介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校党委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民众心理也相当关注。主要著作有:《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合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译著)、《理性、真理与历史》(合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合译)、《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合译)等。 何锡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兼及女性学研究。主要成果有著作《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重建构》、《女性伦理新探索》、《历代女性悲剧大观》等;主编有《新中国的哲学历程》,合作主编《探根寻缘:中西哲学比较论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以及论文《从格义方式看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孔子的礼与人的文明》、《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朴学的误读》、《修养:中国哲学的道路》等数十篇。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围绕“精神力量”这一核心,以“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和“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为纲,从精神力量的独特视角剖析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讨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合著者之一,在她看来,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社会意识”的深刻变化过程。

目录

总论 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 思想解放的精神效应
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不同领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部分 人民大众的幸福追求
物质生活、个人利益和主体意识的重新认识
打破“大锅饭”激发出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部分 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辉煌与屈辱皆是中国人民爱国为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海外侨胞同心支持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资源
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 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普通劳动者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国内风浪面前清醒而又顽强地扎实奋斗
中国达到“小康社会”以后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第六部分 闯关破难的时代精神
打破小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习惯思维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
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的高度统一
第七部分 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党的“学习”品质
知识阶层和实业阶层的“学习”品质
改革开放过程中普通百姓的“学习”品质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第八部分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三省吾身”的民族传统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成绩面前特别要防止骄傲自满
“风险社会”中更要有忧患意识
第九部分 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
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
提倡创新与脚踏实地
与时俱进与坚守信念
宽容多样与把握导向
第十部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大国崛起与大国责任
和为贵: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支撑
中国道路的形成与价值贡献
精神资源整合与文明重建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0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