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成吉思汗崛起大漠-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1

封面

作者:孙钥洋

页数:264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2290506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帝国和伟大历史人物,从政界领袖到军事强人,从历史学者到商界精英,持续地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和阅读。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所引领的法则,至今仍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今天的现状。

《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中,著名元史专家孙钥洋在新近权威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权威、全面、立体地再现了历史上最庞沛的帝国–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的历史,也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兴衰史。

在人性和欲望、物质、权力的集中碰撞之地–权力场中,伴随着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如何平衡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借势、造势,以成就事业,走向胜利的巅峰?如何拥有过人的领导智慧和圆熟的管理艺术?本书者可谓抓住了历史的精髓。

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气势磅礴,独树一帜,浓墨重彩,故事情节酣畅淋漓,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是一部关于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家族的,具有史诗风格的,可读性极强的权威之作。

作者简介

孙钥洋,1975年生,著名作家,元史专家,影视编导,黑龙江省作协成员。代表作有影视剧本《大清帝师》《斧头帮传奇》《寻找河图》《最美丽的女孩》《榆林镇筋饼》等。百家讲坛连载作品《透过历史看元朝》《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反响强烈。

相关资料

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柏杨

我早就有个愿望,很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吉思汗家乡去看看。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占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他们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孙中山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靠的不是众多的兵马,而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都黯然失色。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中种种不变的规则。

——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屈、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火的成吉思汗。七百年前,互联网尚未出现,蒙古人却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国际往来的平台。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缜密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先恐后地为父亲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拿破仑·波拿巴

类似的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的时代出现过。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所有历史故事中最出色的一个。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也不能和它相比。在传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上,蒙古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蒙古人对历史的影响是无穷的。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

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的最伟大的人,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这两个极端集于一身……欧洲人眼中的“上帝之鞭”,名副其实的“人类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华盛顿邮报》

只有别人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成吉思汗)是个蒙古文盲,但绝对是位杰出的将军。

——拉里·埃里森(世界首富,甲骨文公司ceo)

本书特色

●史上最彪悍的蒙古征服史!

●全景展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辉煌崛起!

●帝王领袖、商界巨头首推的蒙元大历史!

目录

壹 铁木真之横空出世

引子

神秘的马车

战神降世

少年磨难

九死一生

再起波澜

铁木真娶亲

夺妻之恨

荡平蔑里吉部落

分道扬镳

贰 统一蒙古

苦尽甘来

十三翼之战

围剿塔塔儿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成吉思汗崛起大漠-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1》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0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