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阳明
页数:共5册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20052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相关资料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张岱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著名的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线装书局出版。
★不仅收录了王阳明一生所写作品,也将王阳明门生故友所著评论文章尽收于书。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打破“酱缸文化”的一剂猛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傅承与发展儒学之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孔子,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影响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
★简体横排,更适合现代人阅读。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孔子,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王阳明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也有重要影响,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孙中山、蒋介石、严复、梁启超等人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张岱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著名的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目录
阳明先生门生及历代评鉴者名录
明史王守仁传 张廷玉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 黄宗羲
王守仁传 查继佐
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邵廷采
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 阶
卷一 语录
传习录序 徐 爱
续刻传习录序 钱德洪
重刻传习录序 聂 豹
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 孙应奎
叙传习录后 蔡汝楠
刻传习录序 焦 竑
重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序 刘宗周
前言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时期的状元,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数百年来,由于声名高隆,历代对他的评价始终复杂多变,推其为圣人者有之,贬其为学术祸首者有之,赞其为思想革新者有之,斥其鼓吹蒙昧主义者亦有之。直至近代,主流阶层对他的评价也仍是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是民主思想的启蒙先驱,但同时更有人咒骂他是为反动统治阶级做愚民误导。
然千古功过自有绵延无尽的后世评说,今人需要把握的,仅仅是如何以更为高远和辽阔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一生,看待那些他留给我们的注定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会有意义的东西。
王阳明的一生坎坷且传奇,他童年时贵人语迟,五岁始能语;青年时屡次落第,格物穷理;中年时遭人陷害,远躲僻壤;复出之后屡担大任,亲手平息了重大叛乱,挽危局于即倒,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老年时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弟子中高官显达无数。他生前身后均难逃嫉谤、诬陷,一辈子都在同病魔、同精神、同环境、同自己的“心中贼”搏斗。可谓荣辱与悲喜起伏,动荡与显赫交织的一生。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都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
明正德十六年,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一哲学命题。他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
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至此,经过长期的磨难、酝酿和总结,王阳明开始用“良知”来概括和表达其“心学”的本质内容。“良知”一词出于《孟子?尽心上》,是指人的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与是非标准,亦可说是良心、本心,是人心所固有的。人的本心会自发地知仁、知义、知礼、知是非,这就是人的良知。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倡导要本着人性的要求去说话,提倡要尽力去表露长期被压抑了的思想感情,提倡人们各以“吾心”原有的“良知”去判别是非,作出符合自己心愿的行为。这种实践精神与成就事功的价值观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有着近代启蒙哲学的影子。它追求独立意识和个性解放观念,充分体现了阳明学说系“心学”范畴的地位;它的创立,在当时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使读书人开始呼吸到了新鲜的思想空气。
郭沫若说:“他(王阳明)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主义的体现,他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的确,上下五千年,王阳明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立功”的完人。尽管也有学者将诸葛亮、曾国藩与王阳明三人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统军才能上难分伯仲,但在思想和学说领域,诸葛亮与曾国藩显然无法与王阳明比肩。
由于有着一套独特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功业,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有着对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王阳明的著作始终为中外很多精英阶层所追捧,即使在禁锢时期,也暗中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他所倡导的意识独立、个性解放,即使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他所提出的“致良知”,对培养人的优秀品质,端正社会风气亦有着深远影响。海外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的不少学者至今仍将王阳明的学说视为精神范本。日本近代著名的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更是被该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了一方印章,上刻“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篆字!
毋庸置疑,王阳明的思想和学说主要浓缩在他的著作中,因此,怎样与时俱进,以更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及研习方便的形式再版《王阳明全集》,是当今数字时代的传统出版人所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版本与之前已有版本的区别在于横排简体,同时我们在做过大量案头整理、核对工作之后,在编辑思路及编辑结构上也略有创新。但限于条件及水平,疏漏甚至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海涵。
编者
2012年3月16日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