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少伟
页数:276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26378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民国文人系列·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以蔡楚生、袁牧之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以田汉、于伶为代表的海派话剧,以周信芳、盖叫天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以吴湖帆、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书画.以庞莱臣、张葱玉为代表的海派收藏,以赵超构、徐铸成为代表的海派报业,以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海派教育等,可谓是少长成集、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大师云集,形成了人才高地和精英舞台。
作者简介
朱少伟,笔名峻峰、邵唯,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诸暨。现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
先后主编多种刊物,被称为“学者型的作家,作家型的学者”。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近年曾获《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短篇小说三等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新锐奖。
历年出版著作有:历史小说《上海滩传奇》、《民国十大夺宝奇案》,散文集《旧闻集》、《岁月留痕》,文史随笔集《上海轶闻》、《渐宜斋札记》、《烟雨斜阳》,以及译著《银滩探宝记》等。童话《雏鹰受伤以后》被译成英文刊行,散文《迷人的红树林》入选《中国散文大系》。
本书特色
郭沫若在儿时曾与同伴一起去寺院偷摘桃子吃。和尚找到私塾先生,告了状。那先生一气之下,动手写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用以挖苦偷桃的孩子,并说只要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郭沫若看了看,见纸上写着:“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微微一笑,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富,必定有我!”古人用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在他对的下联中,表达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
——郭沫若:铁佛披金色相黄
在景云里寓所,茅盾第一次使用“茅盾”笔名。当《幻灭》前半部分脱稿时,茅盾觉得当年的社会充满着矛盾.便署名“矛盾”。《小说月报》编辑部的叶圣陶收到书稿,认为所署的“矛盾”一看便知是假名,提出不如在“矛”字上加个草头,更有利于掩护身份。茅盾欣然同意,《幻灭》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轰动,他成为文坛升起的一颗新星。从此,“茅盾”这个笔名一直被沿用,《蚀》“三部曲”连同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使他名扬海内外。
——茅盾: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
施蛰存受上海现代书局之托主编的《现代最杂志创刊,标志着海派作家构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流派集结。应该说明.施蛰存在《创刊宣言》中曾宣称:“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那时的海派作家群落,完全是一种松散的聚合,没有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但其文学倾向却受到都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支撑.显得坚实有力,他们分别被冠以“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诸多名称。
——施蛰存: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
张爱玲是晚清重臣孪鸿章的重外孙女,出生于吴淞江畔一幢规模宏大的红砖大宅,门牌为上海麦根路兰十三号(今康定东路八十七弄三号)。她在黄浦江畔度过少女时代,旋赴香港求学,但仅隔数年便重返申城,与姑姑一起闲居意大利风格的爱丁顿公寓(后改名“常德公寓”,今常德路一九五号),开始尝试职业写作。自一九四三年夏起,她没用太长时间便成名,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发表了。后来,她又随姑姑住入卡尔登公寓(后改名“长江公寓”,今黄河路六十五号),直至一九五二年夏赴海外。可以说,这位女作家与上海关系密切。
——张爱玲: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目录
序
康有为:种菜闭门吾将老
黄宗仰:儒释同致殷忧国事
庄蕴宽:时代潮流不可拂
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欧阳竞无:穷老苍茫一卷经
梁启超: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黄炎培:坚持素食几十年
于右任:为办报三次蒙难
鲁 迅:在病逝前还关心《译文》
杨明斋:万里拓荒,一身是胆
朱少屏:青年当与世界ㄉ??br>苏曼殊:亦僧亦俗多才多艺
夏丐尊:要把这本书全部翻译出来
李大钊: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
李汉俊:用“新时代丛书”巧周旋
李 达:“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
陈望道:真理总是不胫而走的
郭沫若:铁佛披金色相黄
徐悲鸿:运用“禅”的智慧搞创作
林语堂: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
毛泽民:上海书店是极要紧的阵地
茅 盾: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
郁达夫:拔剑光寒倭寇胆
徐志摩: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
杜重远:重新把这火炬撑着
田 汉:欲打破文坛的惰眠状态
郑振铎:工作万不能就此终止
瞿秋白:同胞起来,救国最要紧
老 舍: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
张大千:墨落能生万壑云
阿 英:冒险出版《西行漫画》
冰 心:大海赋予了宽阔的胸怀
夏’衍:必当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
梁思成:艰辛寻觅唐代木结构建筑
杭稚英:宁可穷困也不给日商绘画
沈从文:创作似建“小庙”
丁 玲:它一定会流传到全世界
巴 金:我不过在旁边呐喊助威
戴望舒: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郭大力:在破庙里研读《资本论》
臧克家:一人双手编《文讯》
施蛰存: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
潘汉年:无躲入象牙之塔里的资格
邵洵美:搞出版“赔完巨万家产”
叶浅予:古稀尝叹路崎岖
赵朴初:同张射日弓,待看乾坤转
张乐平:我的作品还没有成熟
季羡林: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合
聂 耳:一九三四年是我的音乐年
穆时英: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
苏 青:常是为着生活而写作
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作家
张爱玲: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