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唐代诚信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苏士梅

页数:280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649066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唐代诚信思想研究》在梳理先秦诚信思想的发展后,拟从几个方面对唐代的诚信问题作以考察:首先,从不同层面,分阶层对唐代诚信思想的发展状况作以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帝王、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学士的诚信思想。其次,对唐代诚信思想的外化进行研究,从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和考察,即主要对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诚信实施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践诺作以考察。再次,对唐代特殊社会群体即士大夫群体的诚信状况及诚信与唐代的民族关系进行研究。□后,分析唐代诚信思想的特点和空前繁盛的成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考察,评价其在唐代社会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启迪意义。

本书特色

苏士梅所著的《唐代诚信思想研究》在梳理先秦诚信思想的发展后,拟从几个方面对唐代的诚信问题作以考察:首先,从不同层面,分阶层对唐代诚信思想的发展状况作以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帝王、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学士的诚信思想。其次,对唐代诚信思想的外化进行研究,从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和考察,即主要对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诚信实施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践诺作以考察。再次,对唐代特殊社会群体即士大夫群体的诚信状况及诚信与唐代的民族关系进行研究。最后,分析唐代诚信思想的特点和空前繁盛的成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考察,评价其在唐代社会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启迪意义。

目录



引论

一、唐代诚信思想研究之意义

二、关于前人诚信问题研究之评述

三、本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依据

□□章 唐代以前诚信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节 诚信的早期文化形态

一、关于“诚”

二、关于“信”

三、关于“诚信”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诚信思想

一、儒家的诚信思想

二、道家的诚信思想

三、墨家的诚信思想

四、法家的诚信思想

五、史家、杂家、兵家的诚信思想

第二章 唐代社会诚信思想的发展

□□节 唐代帝王的诚信思想

一、唐高祖的诚信思想

二、唐太宗的诚信思想

三、唐高宗的诚信思想

四、武则天的诚信思想

五、唐玄宗的诚信思想

六、唐宪宗、唐文宗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唐代政治家的诚信思想

一、诚信为国之大纲

二、君臣应互信,为官须诚信

三、诚信为人,诚信交友

四、唐代政治家诚信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唐代思想家的诚信思想

一、王通的诚信思想

二、韩愈、李翱的诚信思想

三、柳宗元的诚信思想

四、陆贽的诚信思想

五、张孤的诚信思想

第四节 唐代文人学士的诚信思想

一、唐代史学家的诚信思想

二、唐代文学家的诚信思想

第三章 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诚信考察

□□节 诚信在唐代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和维系

一、唐代监察制度与诚信

二、唐代法律与诚信

第二节 唐代政治活动主体的诚信考察

一、唐代帝王对诚信的践履

二、唐代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官员诚信

第四章 唐代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考察

第五章 唐代士大夫群体诚信交往的考察

第六章 唐代民族关系与诚信

第七章 唐代诚信思想的特点及作用

后记

节选

唐代的谏官不论官品的高低大多能竭诚履行职责,体现出极大的为政之勇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疏进谏并非仅仅是谏官才有的权力,而是全体官僚士大夫都具有的一种权限。胡宝华曾据两《唐书》相关史料编制了“进谏一览表”②,对唐代进谏制度运作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我们不妨从对有唐以来近三百年的进谏状况,考察一下唐代帝王与百官之间诚信实施的程度。

胡宝华先生编著的唐代“进谏一览表”中,共统计了171起 进谏事件,属于前期的进谏事件有115起,后期55起。这个统 计结果应该是唐代进谏发展的总体反映,它表现出后期进谏事 件锐减的趋势。这说明,唐前期政治清明,君臣之间以诚相待,百官有极其强烈的参与政治的欲望,帝王也多能励精图治。唐后期士人进谏意识不如前期,也可由此推知后期士人对朝廷政治多持有一种冷漠的态度。白居易的《为人上宰相书一首》和元稹献给宪宗的《献事表》就反映了这一情况。白居易的《为人上宰相书一首》日:

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是以聪明损于上,则正直销于下。畏忌慎默之道长,公议忠谠之路塞。朝无敢言之士,庭无执咎之臣。①

元稹的《献事表》云:

陛下即位以来,既周岁矣。百辟卿士,至于天下四方之人,曾未有献一计、进一言,受陛下伏伽之赏者。左右前后,拾遗补阙,亦未有奏一封、执一谏,受陛下激而进之之劝者……若臣等倍位谏列,名为供奉官,眶日弥年,不得召见,每就列位,屏气鞠躬,不敢仰视,又安瑕议得失献可否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唐代诚信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8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