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黄菎威

页数:388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8075292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此书通过对《本际经》的全面阐述和解读,试图探索该经思想与佛学、儒学相互关联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该经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佛道论衡的思想成果,该经与其他道经、道书的关系,及如何评价该经在道教经教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作者简介

黄岜威,祖籍江西吉安,生于北京。曾就学于苏州两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后就读于苏州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敦煌学方向博士后、湖北襄樊学院释道安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宗教。

本书特色

黄崑威的博士论文《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是在对六朝时期哲学思想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就《本际经》的思想所作的全面分析研究,为该时期道教思想研究的深化做出了贡献,也为推进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目录

序绪论一 《太玄真一本际经》文本、思想价值及作者二 《太玄真一本际经》研究成果及思想研究综述三 本书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第一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一 时代背景二 思想背景本章结语第二章 “本际”奠义与《本际经》引言第一节 《本际经》之“本际”义第二节 “本际”与“无记”一 “本际外道”与佛教中的“本际说”二 佛教经典中的“本际”第三节 “本际”“道”“自然” 一 吉藏所理解的“本际”与“道”二 《老子》之“道”的思想特征与“本际”三 《老子》之“自然”的思想特征四 佛道论衡中的“本际”、“道”、“自然”第四节 “自然”与“因果”一“本际”之辩背后的“自然”与“因果”之争二 “因果”“自然”“因缘” 三 中古道教对佛教因缘及轮回报应学说的吸纳四 《本际经》中的“因果”与“因缘”第五节 “本际义”与中国佛教一 《宝藏论》中的“本际”义二 永明延寿之《宗镜录》中的“本际”义本章结语第三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引言第一节 从道家之“道”到道教之“道”一 “道论”与本体论二 中国哲学语境中的“道”三 “道”的实体化与“神化”四 “道体”的彰显第二节 “道体”与“元始夫尊”一 《本际经》论“道”二 “无本”与“空”三 “人性”与“神性”四 “法身”义滥觞第三节 “道体”与“法身”一 “法身”为本二 诸分身是“迹”三 “本迹”义源流四 “法身”与“神本”本章结语第四章 《太玄真――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引言第一节 《本际经?道性品》对“道性”的定义第二节 “道性”与“心性”――《本际经》道性论思想特征第三节 道教“心性”思想源流第四节 “道性”思想的理论嬗变――《本际经》之外的道性论本章结语第五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引言第一节 判别“正经”、“正法”一“天台”智颉、“三论”吉藏判释“外道”和“俗学”二 “十二印”――《本际经》的十二条判教标准三 “十二法印”的理论特质四 “法印”中的“大我”及“常、乐、我、净”思想五 “大我”之说与中古时期的佛教中国化第二节 “重玄”之道与大乘道教一 “重玄”概念的提出与定义二 “重玄”够解释学与《本际经》中的“重玄”之道三 中观般若学视域中的“重玄”之道与鸠摩罗什《老子注》 四 《本际经》中的“二谛”、“中道”思想五 中国佛教思想界视域中的“重玄”第三节 分别教法一 “具十二印”与“应三洞者”二 “三洞”与三洞分类法三 “三洞”与“三乘”四 《本际经》中的“三乘”与“十二事”第四节 《本际经》与道教经教体系一 灵宝派经教思想流变及《本际经》的灵宝派经教思想特征二 《本际经》对灵宝经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章结语结 语参考文献后 记

节选

黄崑威的博士论文《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是在对六朝时期哲学思想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就《本际经》的思想所作的全面分析研究,为该时期道教思想研究的深化做出了贡献,也为推进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8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