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封面

作者:(德)阿图尔·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页数:72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081909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内容简介

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阐述意欲的客体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无尽的欲求而导致无尽的痛苦;第三篇阐述重回表象世界,区分了两种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个体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过艺术可以直观理念,暂时逃脱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论意欲,意欲是无尽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认识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虚无,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灭。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教对叔本华的意欲哲学的影响,以及意欲哲学的基础和轮廓是清晰而坚定的。附录是“康德哲学批判”。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

本书特色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德文版完成于1818年,出版于1819年。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阐述意欲的客体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无尽的欲求而导致无尽的痛苦;第三篇阐述重回表象世界,区分了两种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个体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过艺术可以直观理念,暂时逃脱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论意欲,意欲是无尽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认识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虚无,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灭。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教对叔本华的意欲哲学的影响,以及意欲哲学的基础和轮廓是清晰而坚定的。附录是“康德哲学批判”。四篇序言表达了叔本华四个时期的想法和感受,1818年一版序强调了《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康德哲学和《吠陀》对本书的重要性;1844年二版序表达了不受赏识的孤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不满;1859年三版序喜悦于垂垂老去时终得盛名;1860年临终前全集的序诅咒对他身后的著作的改动者。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