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由彼及此-关于早期神的图文研究

封面

作者:王纯纯

页数:176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30365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此书是作者在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完善出版的。通过对“神”这一概念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研究或倾向于文字符号,或倾向于图像符号,少有将两种符号进行比较并加以综合进行的。笔者借鉴艺术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以图像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交叉学科中展开严谨且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将“神”的相关图像和文字分为上、下两篇予以阐述。至于言语符号,因其无论是能指系统还是所指系统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时,鉴于本文的考察重点是图像和文字,所以,择其基本的、得到公认的、且落实于文字的部分归入文字符号,作为辅助性的论证材料。本文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图像与文字两个方面的梳理,揭示了“神”由“彼(神巫)”到“此(人世)”的演化。从岩画、陶纹到画像砖(石),“神”的图像刻画呈现出渐次脱去动物或植物的元素,最终成为人的形象的转变;图像符号中的这一转变也可印证神在文字符号中的演化——秦汉之际,“神”这一概念的所指由超凡的崇拜偶像向杰出的人工技能延伸和拓展。在佛教思想中,与现实世界相隔的世界往往被称为“彼岸”,本文题目借用了这一概念:与人的距离远近,成为本文界定“神”究竟在“彼”还是在“此”的标准。这一标准既可用以检验图像,也可用以检验文字。而“及”则强调了一个由“彼”到“此”逐步变化的过程,亦即神由鬼巫的“彼“渐次落实到人世的“此”的过程。通过厘清人们对早期“神”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运用与“神”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艺术中喜欢用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富有神韵、巧夺天工等一系列词语形容登峰造极的人工事物;还可以理解中国画家喜欢将画面形象落实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了达意,对视觉上的“形”的还原施以适当手段进行阻隔,以保障“意”的传达;也为回答为何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越来越青睐于简单抽象的符号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本书特色

王纯纯编著的《由彼及此:关于早期“神”的图文研究》借鉴艺术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以图像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交叉学科中展开严谨且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将“神”的相关图像和文字分为上、下两篇予以阐述。至于言语符号,因其无论是能指系统还是所指系统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时,鉴于本文的考察重点是图像和文字,所以,择其基本的、得到公认的、且落实于文字的部分归入文字符号,作为辅助性的论证材料。
本文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图像与文字两个方面的梳理,揭示了“神”由“彼(神巫)”到“此(人世)”的演化。从岩画、陶纹到画像砖(石),“神”的图像刻画呈现出渐次脱去动物或植物的元素,最终成为人的形象的转变;图像符号中的这一转变也可印证神在文字符号中的演化——秦汉之际,“神”这一概念的所指由超凡的崇拜偶像向杰出的人工技能延伸和拓展。

目录

引 言 3研究对象及目的: 3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4写作方法及意义: 10上篇 图像符号 12第一章 原始时期:神像会意性的运用 12第一节 岩画 14第二节 彩陶 18第三节 玉石 21第二章 商周时期:由会意性向指事性的过渡 26第一节 青铜 27第二节 漆画 31第三章 秦汉时期:神像指事性的完成 35第一节 汉代石刻神像之山东地区 36第二节 汉代石刻神像之河南地区 41第三节 汉代石刻神像之陕西地区 44第四节 汉代石刻神像之四川地区 46上篇小结 49下篇 文字符号 50第四章 上古至西周:具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由彼及此-关于早期神的图文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7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