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洪名勇
页数:456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36146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制度经济学》力图将西方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结合起来,力图将制度理论、制度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并将制度经济学的最新成果编入教材之中。
作者简介
洪名勇,1965年生,教授,博士,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管专家,省高校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贵州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科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课题、省软科学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13项,参与完成世界银行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社科基金、
本书特色
在编写《制度经济学》过程中,编者洪名勇力图将西方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结合起来,力图将制度理论与制度改革、创新及变迁的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将作者的研究成果与众多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并将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之中。这本教材即可以作为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还可以做相关专业参考教材,同时,还可作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有关培训教材及有关人士的参考读物。
目录
前言第一章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假设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一、经济人行为假定二、理性人行为三、稀缺性假设四、经济自由五、完全信息六、正确的市场价格七、零交易成本八、制度外生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一、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二、制度外生三、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不足四、经济模型的机械性和静态性第三节 旧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一、旧制度经济学的先驱、起源和哲学基础二、旧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第四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起源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基于假设前提四、早期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第五节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框架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二节 研究范式与研究分类模式一、范式与范式转变二、研究分类的模式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一、什么是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第三章 制度与经济增长第一节 制度:经济增长的基石一、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与制度的重要性二、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模型三、制度的重要性:基于多个国家的经验分析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一、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一个假说二、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模型三、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从时间序列进行的计量分析四、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从空间角度进行的经验分析五、研究结论第四章 制度与制度结构第一节 制度的定义一、各学派对制度概念的界定二、制度的内涵三、制度安排第二节 制度结构一、诺斯的制度结构理论二、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结构理论第三节 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一、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二、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的融合与冲突分析三、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效率视角的分析四、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质量的分析第五章 制度的起源与功能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一、诺斯的制度起源理论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制度起源理论第二节 马克思的制度起源理论一、马克思对制度的解释二、马克思对制度起源的解释三、马克思制度起源理论的历史证据第三节 制度功能一、制度的经济增长功能二、制度的政治管理功能三、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四、制度的国际交往功能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的若干概念一、制度环境二、制度安排三、初级行为团体四、次级行为团体五、制度装置六、制度变迁第二节 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三、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第三节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诱致性制度变迁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三、诱致必制度变迁与强制制度变迁的区别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一、制度变迁动力机制:若干观点二、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需要-利益理论第四节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一、均衡的含义二、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三、制度非均衡的原因第五节 制度变迁的周期理论一、制度变迁的起点:僵滞阶段二、制度变迁的发展:创新阶段三、制度变迁的完成:均衡阶段四、制度变迁周期理论的概括第六节 制度变迁的绩效一、制度变迁绩效的含义二、制度变迁的绩效传导三、制度效率递减四、制度变迁的绩效曲线第七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一、路径依赖的内涵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二、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作用机理三、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缺憾四、格雷夫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拓展第七章 制度的演化理论第一节 演化经济学一、什么是演化二、演化经济学的历史、兴起与发展三、演化经济学兴起的原因四、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结构及其发展第二节 制度演化一、制度演化的基本含义二、制度演化层次三、制度演化机制四、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制度演化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在制度经济领域的应用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制度演化的复杂性本质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制度演化框架第八章 财产与产权第一节 财产概念一、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二、经济学中的财产概念三、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财产概念三、马克思的财产概念四、财产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节 产权概念一、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定义二、现代产权经济学对产权的定义第二节 产权的基本属性一、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二、产权的有限性三、产权的可交易性四、产权的可分解性五、产权的收利性第三节 所有权、产权与财产权一、所有权及其内含权能二、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三、财产权与产权第四节 产权结构一、产权关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二、古典产权结构与现代产权结构第五节 产权的基本功能一、减少不确定性二、外部性内部化三、激励功能四、约束功能五、资源配置功能六、收入分配功能第六节 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一、经济制度与产权安排:关系界定二、产权完整性、产权完全性与经济绩效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经济绩效第九章 科斯定理与马克思定理第一节 产权与资源配置:科斯定理一、科斯的故事二、科斯定理的一般理解第二节 马克思定理与科斯定理一、马克思定理二、交易成本、外部性与科斯定理三、马克思定理、科斯定理的比较与综合第十章 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一、企业性质的提出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三、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阿尔钦)对企业性质的研究第二节 协作群生产假说与企业产权结构一、协作群的一般含义二、协作群假说的逻辑三、协作群假说的内容与企业产权结构第三节 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与演进一、合伙制的产权结构二、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第四节 现代公司和M型假说:钱德勒-威廉姆森模式一、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原则二、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三、“U型公司”、“M型公司”与M型假说第十一章 产权制度与经济组织行为第一节 产权制度安排与产权界定的性质一、产权的分类二、各种经济组织的产权性质第二节 灯塔与产权主体行为一、灯塔物品的定义二、公共物品与林达尔均衡三、科斯的灯塔(公共物品)、收费问题与产权界定第三节 俱乐部产权制度及均衡分析一、俱乐部产权的界定二、俱乐部产品的均衡三、俱乐部产权制度和启示第十二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起源理论一、公有产权起源理论二、私有产权起源理论第二节 马克思的产权权能理论一、概述二、具体产权权能第三节 马克思的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一、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I二、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II三、产权结合与分离的形式III第四节 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一、产权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二、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第五节 马克思产权分析与西方产权分析的简单比较一、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二、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三、交易关系与生产关系第十三章 交易成本理论第一节 交易与交易成本一、交易范畴的界定二、交易成本第二节 交易成本的度量一、宏观层面上的交易成本计量二、微观层面上的交易成本计量三、测量交易费用的难点四、交易费用度量: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第三节 专业化、分工与交易一、专业化二、分工三、斯密定理四、杨格定理五、霍布斯定理第十四章 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规模第一节 企业边界一、企业边界的提出二、企业边界的性质三、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第二节 企业边界的古典思想一、亚当·斯密的企业边界思想二、西尼尔企业边界思想三、约翰·穆勒的企业边界思想四、马歇尔企业边界思想第三节 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一、科斯企业边界理论的形成二、科斯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一、行为假设与基本思路二、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五节 资产专用性、一体化一、资产专用性与专用性资产二、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三、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第十五章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第一节 马克思的企业起源、企业本质理论一、马克思的企业起源理论二、马克思的企业本质理论第二节 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一、马克思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二、马克思的横向一体化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的企业代理理论一、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二、代理人的收入第四节 马克思的企业产权理论一、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二、企业内部资本的产权结构第五节 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一、马克思研究股份公司的理论前提二、马克思关于股份制产生的原理三、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四、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利弊分析五、马克思关于股份公司的历史地位的思想第十六章 意识形态理论第一节 意识形态范畴溯源与梳理一、邓肯·米切尔的定义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三、曼海姆的定义四、韦伯的定义五、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的定义六、诺斯的定义七、什么是意识形态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功能一、意识形态的起源二、意识形态的成本三、意识形态的功能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一、成功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二、失效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第十七章 道德经济学第一节 道德的内涵及起源一、伦理学视野的道德内涵二、经济学视野的道德内涵三、作为稀缺资源的道德四、道德再定义五、道德起源第二节 道德的经济学衡量一、单个行为主体的道德成本:一种理性选择二、社会中的道德成本:对权利的侵害三、道德成本的衡量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一、道德“应该怎样”二、道德决定和道德函数第四节 道德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一、经济增长、道德与人类的经济行为二、以道德为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三、道德规则的生命周期与滞后模型第十八章 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节 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一、个人选择二、集体选择三、智猪博弈四、集体选择的三要素第二节 集体选择的规则一、一致同意规则二、简单多数投票规则三、加权多数规则第三节 集体行动的困境一、个体理性与市场失灵二、搭便车:集体行动困境的中心问题第四节 选择性激励: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选择一、选择性激励与集体理性的实现二、选择性激励的保障:组织权力第十九章 国家理论第一节 国家的内涵与性质一、汉语中的国家概念二、西方国家概念第二节 国家的起源理论一、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二、巴泽尔的国家起源理论三、奥尔森的国家起源理论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起源理论五、诺斯的国家起源理论第三节 国家与制度变迁理论一、国家模型二、诺斯悖论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制度变迁一、主体角色转换假说二、制度变迁的三阶段假说三、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