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阿尔伯特·哈伯德 著 范晟晟 译
页数:192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42049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那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是英雄的代称。今天,每一个企业都在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他们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本书讲述了这个传奇,更希望能激励读者成为英雄,创造出更多的传奇。
作者简介
范晟晟,对我而言,宅是一种习惯,喜欢躲在家里偷眼观看这个社会的沉沉浮浮。
相信爱,相信美好。心头点亮一盏爱的灯,让它照亮自己的路:如果还有余光,那就希望照在笔下的文字上,让那些故事带给别人一丝爱的温暖和一种坚韧的力量。
目录
常有“理”没人“理”
“不可能”其实都“可能”
现在不做就会“坐失良机”
“推托”是一种恶习
行动,就会有收获
拥抱责任,享受“负担”的美好
清醒充分地认识责任
逃避责任有害无益
负责要靠能力说话
尽职尽责,实现个人价值
利用责任鞭策自己
责任的背后是忠诚
学会主动,创造积极的价值
主动是一种美德
每天主动多做“一点点”
主动做事也要追求质量
自动自发地创造性执行
以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机遇
积极主动,达到超我境界
不断思考,“风马牛”也相及
追求卓越,搭起完美的心桥
人生在于选择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让大脑时刻保持运转
将创新“发扬光大”
让自己达到最佳状态
眼光放远才能无懈可击
坚持不懈,高举信念的火炬
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相信坚持的力量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调整心态,时刻充满激情
忍耐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自信终能创造奇迹
拼搏,让自己更强大
让信念一路相随
热爱生活,体验精彩的旅程
认清自己,确定人生的角色
抓住目标,不断向前奔
有付出才有回报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怀揣梦想远航
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
融入集体,感受团队的荣耀
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博爱,让世界更美好
把信送给加西亚
……
节选
常有“理”没人“理”
美西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必须立即与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广阔的山脉里没有人确切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任何邮件或电报能够联系到他。而美国总统麦金莱又必须尽快地得到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罗文。”
于是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在这种情况下,罗文是有推托或者询问的理由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迅速地接下了信件,并决心顺利地完成任务。
现实生活中需要太多的“罗文”,每一个舞台都需要“罗文”来与“加西亚”联络。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人都习惯用“理由”来“对付”事情。他们习惯于推托,习惯于找借口,办事拖拖拉拉,懒散被动,让整个社会的“效率”大大降低。
让我们来看一些话语吧,我想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我最近太忙了”、“对不起我帮不了你”、“那不是我负责的事情,你应该去找×××”、“我们马上要关门了,请你明天再来”、“为什么让我做这件事,不让×××做呢”、“这件事情急吗?我今天想休息休息”……
因为我们的生活被这样的“理由”包围着,所以本来有些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麻烦”。
有一次,我去一家印刷店输出一些东西,因为急用,所以希望店员能够抓紧时间。但是这个店员看起来不知道是没有经验还是懒散惯了,超过了正常的输出时间,他还没有完成。他明明知道我很着急,却依然保持着他的“拖拖拉拉”,到了最后,他才跟我说是机器出了故障。他觉得他很“有理”,所以他没有一点儿感到抱歉的意思。我没有跟他理辩,因为我知道没有意义。他以为有“理”就可以摆脱一切了,其实不然,他迟早会受到“惩罚”的。因为至少从我来看,以后就绝对不会去这家印刷店了,即使去,我也会找别人服务。
推托、不情不愿的态度在职场上也是常有发生的。每当上司安排一项任务时,大多数人都是面无表情,如果是一项额外工作,更是满脸不情愿,有的甚至唠唠叨叨地抱怨个没完没了。
在柯金斯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经理时,有一天晚上,公司有十分紧急的事,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所以需要抽调一些员工协助,当柯金斯安排一个书记员的下属去帮忙套信封时,那个职员傲慢地说:“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再说我到公司不是来套信封的。”
听了这话,柯金斯十分愤怒,但他仍平静地说:“既然不是你分内的事就不做,那就请你另谋高就吧!”
这种看似有“理”的行为早晚会激怒相应的管理者,毫无疑问,这个职员最后不得不提包走人。他还可以有更多的理由,但是这个公司不会再“理”他了。
找“理”既是一种“行为”病,又是一种严重的意识病,一旦一个人找出一种“好”的理由,他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理由对自己和他人解释:为什么他不去做,为什么他总是失败。他意识不到的是,自己已经被“理由”所蒙蔽,真正地相信了这些理由就是他无法成功的真正原因,从而导致他永远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人,有谁会“重用”他,谁又愿意“理”他呢?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长久地立足,就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不要时刻寻找理由。只要全心全意地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脚踏实地,不埋怨,不浪费时间,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懒惰和消极总在找机会潜入我们的意识中,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寻找理由以求开脱,那样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
“不要为自己寻找理由”,当我们想要成为“罗文”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个“加西亚”等待着我们联络,我们的舞台也永远都会宽广下去。
“不可能”其实都“可能”
罗文接到总统的命令后,他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在危难之际,他决定接受考验。他坚信任务的“可能”性,把“不可能”丢到了意识之外。
老板们常常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的计划总是受到员工们的“拖延”。每当安排一项任务时,都要额外考虑员工的能力。很多员工一旦被安排到有难度的任务时,总是犹犹豫豫、愁眉不展、百般推托,有的直接脱口而出:“这个工作太难了,我做不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的员工从一开始就把“不可能”印在了心底,他们用“否定”来给自己设定限度,所以,他们永远都会是一个失败者。
让我们一起来到公元208年吧,去看看“可能”是怎么战胜“不可能”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兵力达到20万左右,刘备只有2万多,孙权也只有5万多。然而曹操在有利的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紧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在这之前,曹操统一北方,南征荆州,大有统一南北之势,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在那场战争中败得如此狼狈!刘备和孙权处在危难之际,只有战胜曹操才能保住安稳,所以他们拼尽全力一搏。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完美地展现了“可能”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遇到“送信”这么紧急危险的任务,也很少会有孙权和刘备这样的处境,“不可能”只是我们的想法而已,当我们被困难或者危险吓倒时,我们都习惯于退缩而不想着去尝试。
我有一个开泳装公司的朋友,他平时既要负责公司的事情,还要抽出时间来经营一些水上娱乐设备。我时常感叹:“你怎么能忙得过来呢?”他通常笑着说:“想要忙就能忙起来,想要闲就能闲得住。刚开始的确面临很多困难,我们的泳装质量很好,但是要打出品牌就要下很大工夫。而这个时候我还接手了一批水上娱乐项目。为了同时做好,我常常思考到半夜,当一切都明朗时,我才发现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现在我们的泳装大部分都是出口,所以有的时候订单很急,为了保证及时发货,我们常常需要以成倍的速度完成任务。员工们都很努力,他们相信这是”可能”的,所以我们就能够做到。现在我们的运营都很完善,接下来,我还要多做一些项目呢!”
石缝中都能“钻”出小草,人的生命也能创造奇迹。只要去做,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一切都会成为“可能”。当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时,他的身心也会进行一次“华丽”的蜕变。他会站得更高,更有信心去挑战一系列的“不可能”,从而让自己不断地靠近成功。
所以,让我们远离“不可能”吧,当我们把恐惧和逃避通通从我们的脑海中清除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强大”。当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做到时,我们就一定能够想出办法来完成。放手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们就会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当我们领到“信件”的时候,即使不走“罗文”走过的路,我们也会想出别的路径,从而顺利地把信交给“加西亚”。
现在不做就会“坐失良机”
罗文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完成了祖国对自己的考验。考验就是机会,罗文及时行动,有力地抓住了机会,在报效祖国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做与不做就在一瞬间,没有人会告诉你会有什么结果,但是现实却可以告诉你一个真理现在不做就会“坐失良机”。
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中,洪水开始淹没一座城市,一个神甫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身体了,突然一个救生员驾着小艇跟神甫说:“神甫,快!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甫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到神甫的脖子了,神甫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甫说:“神甫,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甫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幸好还有一个十字架,神甫只好紧紧地抓住这唯一的希望。这时,一架直升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甫,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甫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同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而又愚昧的神甫最终被洪水淹死了……神甫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身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这样您的子民还会相信您吗?”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小艇去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小艇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派一架直升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好好陪我。”
高尔基曾经说过:“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拥有机会时,要当机立断,马上去做,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CA创始人王嘉廉在皇后学院毕业后,开始了寻找工作的过程。在一次翻阅《纽约时报》的招聘专栏时,他发现有两个页面的篇幅全是招聘电脑程序员的。尽管他当时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电脑程序员,但是他敏锐地认识到市场上需要大量的电脑程序员,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行动起来。
1976年,32岁的王嘉廉开始了在美国的创业生涯,他创办的公司叫Computer Associates,简称CA。在王嘉廉的统率下,现在的CA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95%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它的用户,王嘉廉本身也成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软件巨头。
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就,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