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生等著
页数:809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506117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作为历史事件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法律案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国民认知中的南京大屠杀作为三个研究层面。专注于史实,并引入新的观照: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大屠杀相关群体的内部复杂性、战争国际法、战争暴行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屠杀在人类共同历史中的地位等等。希图厘清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凤凰出版社出版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关系到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一页
★本书主要作者张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所所长,博导
★是国内外系统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一部力作,特别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公私财产损失和南京大屠杀的日方视角作了精深研究
★以中方、美方、德方、日方等多国史料相互对照,互相印证,视角多元,方法科学,论述严谨,富于思辨深度
★以客观的史实向国际社会揭示这一份世界记忆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
南京大屠杀是关系到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一页。本书为增订版,吸纳了近三年间的研究成果,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超越了谴责侵略、追究暴行的层面,除对南京大屠杀中的相关群体、战争中的人道主义、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国际法、战争暴行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屠杀在人类共同历史中的地位、对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的思考、战争后遗症的治疗、大屠杀期间的粮食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外,并依据英文、德文、日文等新史料,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公私财产损失和南京大屠杀的日方视角作了精深研究。本书以中方、美方、德方、日方等多国史料相互对照,互相印证,并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等在同一时空再现历史场景,视角多元,方法科学,论述严谨,富于思辨深度,构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建立起了跨越国界的历史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南京大屠杀的前沿水平,不但是为中国抗战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为二战的历史贡献了力量。
目录
序自 序导论:学术史第一章 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第一节 选择战争第二节 选择南京第三节 选择屠杀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生活秩序的变迁第一节 常态生活秩序终结与防御期生活秩序来临第二节 空位期的逼近、来临与延续第三节 过渡期的胶着与”常态化”殖民秩序的系统创设第四节 城内外信息传递第五节 治安应对第六节 房产问题第七节 商品交易市场的关启第八节 水电设施的破坏与恢复第九节 城内外交通运输的阻滞与开启第十节 医疗救助结语:战争、秩序变迁与市民生活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在宁人士第一节 南京沦陷前的西方人士群体第二节 西方人士与国际救援机构第三节 面对大屠杀的西方人士第四节 西方人士与日、中三方关系第五节 西方驻宁外交人员第六节 大屠杀之后的西方人士第四章 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第一节 “德国视角”的人员组成第二节 “德国视角”的核心: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第三节 “德国视角”与英美人士的互动第四节 “德国视角”与德国利益第五章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粮食问题–以”安全区”为中心第一节 南京沦陷前的粮食供应状况与日军的粮食政策第二节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方的粮食交涉第三节 大屠杀时期南京居民的食物与生活状态第六章 南京大屠杀对南京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环境与南京城市发展第二节 日军对南京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第三节 日军对南京自然环境的破坏第四节 日军破坏南京环境个案研究第七章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髑D初步研究第一节 PTSD概念的引入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诸症候第三节 魏特琳个案第八章 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第一节 仇恨心态和抵抗意志的激发第二节 日本国家形象的恶化和对中国的同情第三节 中国抗战必胜的前途第九章 南京审判第一节 南京军事法庭的成立第二节 军事法庭的设置与构成第三节 南京大屠杀案的立案与审结第四节 审判的社会参与第五节 对战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反思第十章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审判中的辩护及其”遗产”–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第一节 辩护方对起诉方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的质证第二节 辩护方的证人、宣誓证词及控方的质证第三节 松井石根的宣誓证词和质证第四节 日本右翼对东京审判辩护方遗产的继承参考文献相关人名、舰名译名对照表后记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精装上下册》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27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