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大为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9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
内容简介
《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指导思想与理论关注,“中国路径”探讨,横向互动中整体滚动的历史-一体例与方法,附录,后记。
作者简介
曹大为(1944-2023),上海宝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大通史》主编。中国长城学会前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编著有《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长城百科全书》等。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他注意把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传统社会的结构,社会运行与变迁、社会控制及其效应、影响。剖析传统文化的成因、特点、类型,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以及在诸方面的具体表现。勾划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评价其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新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未来走向与命运。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岳麓书社出版
★作者曹大为(1944-202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大通史》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
★本书既可以视为作者半生治史的成果结晶,也可以作为中国通史类著作的有益参考
★前言中对编者建构通史的指导思想、理论框架和体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力求真实地反映客观历史原貌及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概括与描述,以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发展全貌,并揭示出蕴含在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毕竟不同于可以反复验证和精确计算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人们从历史学揭示的规律中所能得到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对时代发展脉络、走向及社会各层面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洞察和预判,总结经验教训,察往知来,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更好地投身现实,创造未来。而历史所独具的无法再现和不可重复性特点,也使人们认识到的历史和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
本书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与理论关注”,围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展开。重点针对过往理解、运用唯物史观方面的偏差,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新编通史的思路框架提供理论依据。全章侧
重从彰显新编通史的特色和创新之处铺陈,有别于系统讲述理论的“总论”,而类似于更具针对性的“导论”。
第二部分“‘中国路径’探讨”,是第一部分的细化和深化,对于建构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干和经纬脉络至关重要。既然编写中国通史,自然要紧紧把握住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不能脱离具体的中国历史问题空论,而认识、诠释中国历史问题同样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一、二两部分各有侧重,但又互相交叉,密不可分。例如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路径,社会形态、历史分期和杜会转型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探究中国路径的关键。本章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从全球视野、中外对比的角度出发,在把握世界普世性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揭示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风采,展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唯其如此,方能切实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编好中国的通史。
第三部分“体例与方法”,专讲编写体例与方法论。历史是过去了的一切,是人类主体活动与客观世界运动留下的轨迹。人们对历史的表述,自当是对主、客观世界存在与运动的真实反映,其间也受到人们史观与认识能力的制约。这种制约也会表现在对史书体裁的设计——即对描述历史时采取何种编排、展现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随着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与人自身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表述历史的方式也不断创新、发展。自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特别是经历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史学界在史学理论、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推进,面目一新。今天编纂大型通史著作,不但要充分汲取诸多具体研究成果,还势必要在编排体例、内部结构、展现方式上寻求更加多样,更能体现新理念、新视野,更适应新思想的体例框架。
本书拟在继承传统史学优秀遗产、借鉴现当代史家创新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新的问题与挑战,探索一条可供操作的建构大型全方位通史体例的对策。
正文之外,一些与编写《中国大通史》相关的材料,以及笔者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小通史”的体会与思考,也一并辑入附录,供作参考。
目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关注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终极制约与主体选择
(三)文化的概念、结构及对文化的考察描述
(四)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路径
(五)社会形态、历史分期与社会转型
(六)历史发展的动力
(七)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
(八)理论提纲
二、“中国路径”探讨
(一)中华民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中国路径下的农耕自然经济
(三)中国路径下的集权政治建构
(四)宗族农耕社会中的性别与妇女问题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三、横向互动中整体滚动的历史——体例与方法
(一)传统通史体例与现当代史家的创新
(二)新的挑战与对策
(三)体例框架
(四)体现“大通”特色的编写进路
【附录】
附录一《中国大通史》编纂创意与框架设计
附录二《中国大通史》学术委员会座谈记录
附录三 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
附录四 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改革尝试
附录五 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