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封面

作者:余秋雨 著

页数:185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43034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余秋雨先生说:我花费七年时间仔细钻研了世界上十四个国家在美学、艺术学上的主要著作,并进而研究古今伟大作品,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的现当代伟大作品。终于发现,这些作品背后潜藏着两大隐秘结构,并由此建立了我自己的艺术创造论。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艺术随笔杰作,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20多年来多次重版,为余秋雨赢得巨大声誉。文字非常流畅,和文化大散文一样过瘾。

作者简介

  1946年生,浙江余姚(现为慈溪)人。在家乡度过童年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撰写过大量艺术史论和文化史论著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20年前辞职后开始全面考察中华文明,然后又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由于考察过程中要贴地穿越当今世界最恐怖的地区,又被电视追踪直播,引起全球各地的极大关注。在考察过程中写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书籍,开创“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获得两岸三地诸多文学大奖,并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畅销排行榜前列。

  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以及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演讲“中华大文化史”和“中外文化对比史”。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本书特色

  余秋雨行万里路,走出来文化大散文;读万卷书,结晶是艺术随笔。

  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以本书部分内容为基础的讲座,并多次重播。

  这本书为媒,促成了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和相爱,成就了文坛一段嘉话。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等艺术类专业必读书目。

目录

引 论: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一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本论:艺术创造论

第一章 艺术本性

一 培根的定义

二 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三 创造的说服力

第二章 艺术眼光

一 不是历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识

一 人生况味

二 人生命题

第四章 哲理品格

一 从整体到哲理

二 传统名作的现代困境

三 艺术哲理示范

第五章 未知和两难

一 平庸作品验证常识,伟大作品探索未知

二 两难结构解析

第六章 集体深层心理

一 深层潜意识

二 “集体无意识”

第七章 直觉

一 直觉也能深刻

二 直觉是灵感的“黑箱”

三 发现式直觉和顿悟式直觉

第八章 造型

一 直觉需要变成艺术形式

二 情感的直觉造型

三 让哲理直观

四 “佛像效应”

五 内容不是问题,形式才是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号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三 实体象征

四 氛围象征

第十章 接受和参与

一 空筐结构

二 仪式结构

第十一章 宏观的创造

一 创造适应

二 创造传统

三 创造未来

节选

第一章 艺术本性

  培根的定义

这是一部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但一开始,还应该是从艺术的定义说起。

大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曾用拉丁文为艺术下过一个定义:

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

(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

 这个定义看似简陋,但几百年来,一直被艺术家们看成是“一个不朽的培根公式”。

 连不喜欢理论的大画家凡高,也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写道:对艺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下面更好的定义: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这里所说的人和自然,按照西方近代的概念,也可称为主体精神和客观现象。按照中国古典的概念,则可称为“人”与“天”。 确实,这是公认的艺术创造的两大支柱。黑格尔说,艺术的难点在于“使外在的现象成为心灵的表现”。运用自然和人的概念来表述,也就是使自然人化。

  但是,自然的人化是不容易的。歌德认为,艺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矛盾是艺术家这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一会儿是自然的主人,一会儿是自然的奴隶。可见这两大支柱常常处于矛盾的不平衡状态。 对于这两大支柱的关系,中国传统文论有更深入的论述。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把这种关系归纳成三个层次,即:一、人事之法天;二、人定之胜天;三、人心之通天。

 这三个层次里的“人”与“天”的关系,也就是培根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层次,“人事之法天”,也就是人对于自然的被动效法状态。到了第二层次,这种被动状态被否定,“人定之胜天”,人以进取的态势表现出对自然的驱使和释放。但到了第三层次,否定之否定,天人合一,不分彼此,自然与人,共臻化境,于是称为“人心之通天”。

 钱钟书曾这样描写这个境界: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6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