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人格决定寿命-为什么谨慎尽责的人能安享悠长的人生

封面

作者:(美)弗里德曼(美)马丁

页数:222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54009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中,有一些是与健康和长寿高度相关的。本书将告诉你人生长跑中的最终胜出者应对威胁与创伤的秘密,知晓了这一秘密,你也可以享受悠长的人生。每一种关乎寿命的人格特质,书中都有自测表,帮助你重新校正长寿的轨道,优化健康的生命。本书最新研究发现:长期从事挑战性的工作不会令人过早去世——努力工作的人寿命长!儿童提早上学,提前结束生命。婚姻并不一定是长寿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对女人来说!一个幸福的丈夫意味着一个健康的家庭。拥有稳定的生活和朋友圈的人能长寿,因为他们能谨慎地规划,尽责地完成,积极规避危险因素。快乐的人不一定健康,过于追求快乐反而会有更深的孤独感——谨慎尽责、坚持不懈的人才会长寿!

作者简介

霍华德 . S. 弗里德曼(Howard S. Friedman) 博士  毕业于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著名心理学教授,数次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联合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奖项。  出版专著十余本,发表科研论文150多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会授予“学术著作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他在健康和长寿领域的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报道。  莱斯利 . R. 马丁(Leslie R. Martin) 博士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优等毕业生,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学位。LaSierra大学心理学教授,获得优秀学术研究奖和安德森优秀教学奖,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兼职教授,弗里德曼教授长寿研究项目的主要合作者。她2005年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最近完成了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的151英里热带马拉松项目。

本书特色

随着中国渐渐进入老龄化,健康与长寿成为社会的核心词汇之一。本书通过对1500多人持续80年的研究,揭示了健康与长寿的惊人秘密:人格才是决定健康与长寿的关键,而与你是否多吃蔬菜,定期做体检,补充维生素或者慢跑锻炼等没有那么大的关联度。
那么,什么样的人格会更加长寿?是谨慎尽责的人,开心快乐的人,还是善于交际的人?本书将从各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它从头到尾都会让你不断发现新奇的观点,虽然与直觉相反,但这些观点都基于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本书会点亮所有年龄段读者的健康人生。

知识精英的评价:
一项彪炳史册的心理学研究,历时80年,追踪上千人的一生。人生长跑的最终胜出者,告诉你活得最健康、最长寿的是哪类人,原因是什么,答案将出乎你的意料。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Malcolm Gladwell)
The Tipping Point 的作者

正如这本令人着迷的书所展现的,很多耳熟能详的常识其实是错误的。本书用生动、易懂的语言揭示了让人长寿的核心特质,结果令人信服,极具科学价值。
——琼·特文格(Jean Twenge)博士
Generation Me 的作者

很少有这样长期的研究能得出如此有意义的结果,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会让你不断发现新奇的观点,虽然与直觉相反,但这些观点都基于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本书会点亮所有年龄段读者的健康人生。
——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Tavris)博士
Mistakes Were Made(But Not by Me)的作者
美国智商之父历时80年的跟踪研究,揭示出健康和长寿的惊人秘密!
从此以后,你也可以掌握健康、长寿的法则!

目录

前言 历时80年的研究揭示的健康和长寿的惊人秘密 / 1
第1章 什么样人格特点的人能长寿? / 11
活到天年与英年早逝的不同活法 / 12
现代医学忽视了我们 / 13
从彪炳史册的心理学研究中找到答案 / 14
长寿的人格可以培养 / 16
哪些人格特点令人长寿 / 17

第2章 谨慎和尽责使人长寿 / 19
你符合长寿的条件吗? / 20
尽责的成年人:过去和现在 / 22
尽责与长寿关系最紧密 / 23
为什么尽责的人能健康长寿? / 24
各类人群的死亡风险比较 / 25
0—100岁都适用的长寿法则 / 26
慢性病爱找上不尽责的人 / 27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28

第3章 待人友好和擅长社交与长寿有关吗? / 30
科学家为什么比商人长寿? / 31
情绪左右健康 / 34
死亡原因分析专家的观点 / 36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37

第4章 开心快乐就能健康长寿吗? / 39
快乐不意味着健康 / 40
被快乐所掩盖的麻烦 / 42
适度的乐观促进健康 / 43
快乐和健康都是生活方式的结果 / 45
神经质的人不健康吗? / 47
该担心的时候就担心 / 49
你是随和的人吗? / 50
通向健康和快乐的相同道路 / 51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52

第5章 灾难性思维:“小鸡”式人物的命运 / 54
“小鸡”式人物的思维内容分析 / 54
灾难性思维者死亡率高的原因 / 56
道格拉斯?凯利的神秘结局 / 58
女性自杀者 / 60
男性开枪自杀者 / 62
长寿者与杞人忧天的人想法不一样 / 64
不错失机遇:长寿的人生不遗憾 / 65
尽责性思维和灾难性思维 / 66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67

第6章 提前上小学,提前结束生命 / 70
母乳喂养与健康长寿 / 71
抢跑者出局 / 72
中间跳级会怎样? / 75
给孩子留出玩耍时间 / 75
教育水平高不意味着寿命长 / 77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78

第7章 父母离异经历:有些人能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 80
父母离异与长寿的关系 / 81
经历过离婚的人不长寿 / 82
父母离婚产生的真正问题 / 84
惊人相似的历史重复 / 85
从毁灭中重生? / 85
受挫后的适应和恢复能力 / 87
适应和恢复能力与性格 / 88
今天的离婚率 / 89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91

第8章 为自己的生命奔跑:运动狂还是宅人 / 93
身体锻炼衡量指标 / 95
一个人的锻炼良方可能对另一个人有害 / 95
活跃的儿童会成为活跃的成年人? / 96
人一生的活动水平变化 / 98
中年保持锻炼对长寿至关重要 / 99
有关慢跑的真相 / 99
不跑马拉松并不等于不健康 / 102
疾病本身不是健康风险因素 / 104
药物、锻炼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 105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07

第9章 带给你疾病还是健康?爱、婚姻和离婚 / 108
是真是假:结婚让人更长寿? / 109
婚姻是把双刃剑 / 110
婚姻史的详细解读 / 111
你属于哪一组:再婚者、婚姻稳定者、离异单身还是未婚单身? / 112
哪类男人寿命更长? / 114
哪类女人寿命更长? / 115
成功的婚姻所需要的人格特质 / 116
第二次婚姻的康复作用 / 117
幸福的丈夫意味着健康的家庭 / 117
夫妻性生活及其满意度 / 121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23
第10章 事业成功带来健康长寿 / 124
有些压力不一定真是压力 / 125
哪些是有益健康的职业? / 126
事业成功的标准? / 128
核物理工作是个让人安心和轻松的职业吗? / 129
事业成功和长寿的关系 / 130
为什么事业成功的人寿命更长? / 131
工作场所压力的真正来源 / 132
事业成功的女性长寿吗? / 133
怎样将人格与职业匹配 / 136
年长者的做事效率和健康 / 139
仍积极追求人生目标的老年人快乐吗? / 139
受教育程度是关键吗? / 140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41

第11章 当长寿遇到来世:宗教信仰与健康 / 143
宗教的祈祷起作用吗? / 144
人生中的宗教因素 / 145
长寿女性的宗教信仰 / 148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50

第12章 长寿力的来源:知己、社交网络和社会生活 / 151
社会联系网络与长寿 / 153
社会支持与长寿 / 154
好人不长寿吗? / 155
宠物真的是朋友的替代品吗? / 155
关于平均寿命的误解 / 157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58

第13章 男性、女性,谁更长寿? / 159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 160
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男人 / 162
具有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女人 / 163
女性特质是长寿的有益因素 / 165
男人和女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 / 167
神经质保护了丧偶后的男性 / 168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70

第14章 战争和心灵创伤的代价:为什么有些人的生命力很旺盛? / 173
战争和压力 / 174
办公室职员和步兵:战争压力的作用 / 176
你在什么地方作战? / 176
人格特质和战斗角色:惊人的选择规律 / 177
为什么创伤性压力是有害的? / 178
抑郁症和心脏病 / 180
女人和战争的心灵创伤 / 182
压力和基因 / 184
直面战争引发早逝 / 185
通往健康和长寿的路标 / 186

第15章 寻找自己的健康和长寿之路 / 188
复方药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笑话 / 188
身体的秘密 / 191
哪条是你的健康人生路? / 193
保持健康,融入社会:长寿的人生道路 / 200

后记 长寿和公共健康:这个社会未来应该做什么 / 202
致谢 / 207
研究合作者 / 208
注释 / 211
译后记 / 223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人格决定寿命-为什么谨慎尽责的人能安享悠长的人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6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