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鲁迅
页数:42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1000861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外一种之《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尝试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工作成果,从远古一直写到司马迁时代,或称断代文学史,其中既有对各时期文学情况的概述,也有以重点作家为论述对象,体现了鲁迅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方向。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本书特色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外一种之《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尝试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工作成果,从远古一直写到司马迁时代,或称断代文学史,其中既有对各时期文学情况的概述,也有以重点作家为论述对象,体现了鲁迅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方向。
目录
中国小说史略
题记
序言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汉书·艺文志》说;《隋书·经籍志》说。《唐书·经籍志》始无
小序;《新唐书·艺文志》始退鬼神传入小说。明胡应麟分小说
为六类;清《四库书目》分小说为三类。《四库书目》又退古史入
小说。书目之变例。
第二篇 神话与传说
小说之渊源:神话。中国阙原始神话。神话之成传说。多含神话
及传说之书:《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等。中国神
话散亡之故。
第三篇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汉志》所录小说今俱佚。《伊尹说》。《鬻子说》。《青史子》。
《师旷》。《虞初周说》。《百家》。《务成子》及《宋子》。
第四篇 今所见汉人小说
见存汉人小说皆伪托。东方朔《神异经》,《十洲记》。班固《汉武
故事》,《汉武内传》。郭宪《汉武洞冥记》。刘歆《西京杂记》。
伶玄《飞燕外传》及汉人《杂事秘辛》。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文士之传神怪:魏文帝《列异传》,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
记》,陶潜《搜神后记》,刘敬叔《异苑》,刘义庆《幽明录》,吴均
《续齐谐记》。志怪书中之印度影响。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释家之明因果:王琰《冥祥记》等。方士之行劝诱:王浮《神异
记》,王嘉《拾遗记》。
第七篇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释道互扇而流为清谈。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刘义庆《世
说》及刘峻注。沈约《俗说》,殷芸《小说》。《世说》之一体:邯郸
淳《笑林》,侯白《启颜录》。历来模仿《世说》者之多。
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人小说影响于曲为大。王度《古镜记》,
无名子《白猿传》,张文成《游仙窟》。开元天宝以后作者蔚起:
沈既济《枕中记》等,沈亚之《湘中怨》等,陈鸿《长恨歌传》等,
白行简《李娃传》等。
第九篇 唐之传奇文(下)
作家中之两大:元稹之《莺莺传》及后来之称述;李公佐之《南柯
太守传》,《谢小娥传》,《古岳渎经》。
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牛僧孺《玄怪录》及其仿效者。段成式《酉阳杂俎》与《续集》。
李义山《杂纂》及宋明人之续书。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宋初修《太平广记》为小说渊薮。宋志怪之欲取信:徐铉《稽神
录》,吴淑《江淮异人传》。宋志怪之求多:洪迈《夷坚志》。宋传
奇始多垂诫:乐史《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秦醇《赵飞燕别传》
等。宋传奇之托古:《大业拾遗记》等,《梅妃传》。
第十二篇 宋之话本
唐已有俗文故事。宋俗文小说所从出。杂伎艺中之说话。说话
四科中之讲史及小说。话本。见存之话本类:《五代史平话》,
《京本通俗小说》。
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
话本影响于著作。刘斧《青琐高议》及《摭遗》。《大唐三藏法师
取经记》。《大宋宣和遗事》。
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元刊本《全相平话》。罗贯中及其著作:《三国志演义》,《隋唐志
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
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施耐庵与罗贯中。《水浒传》之四本: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回
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荡平四大寇传》。明陈忱《后
水浒传》及清俞万春《结水浒传》。明之自开辟至两宋史事平
话。清之统叙及订补。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说(上)
明中叶崇奉道流之影响。《四游记》:吴元泰《上洞八仙传》,余象
斗《华光天王传》及《玄天上帝出身传》,杨志和《西游记传》。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说(中)
吴承恩《西游记》。《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说(下)
许仲琳《封神传》。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董说《西游补》。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说(上)
《金瓶梅》。明中叶方士文臣以献方药得幸之影响于小说。
《玉娇李》。丁耀亢《续金瓶梅》转入因果谈。《隔帘花影》。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说(下)
才子佳人小说者流:《玉娇梨》,获岸山人《平山冷燕》,名教中人
《好逑传》。云封山人《铁花仙史》。
第二十一篇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冯梦龙之《古今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凌潆初《拍案惊奇》二刻。周清原《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
《醉醒石》。明清之选本:抱瓮老人《今古奇观》,东壁山房主人《今
古奇闻》,无名氏《续今古奇观》。
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明初拟唐人传奇文之勃兴及禁断。蒲松龄复拟传奇文记狐鬼:《聊
斋志异》。纪昀更追踪晋宋志怪为书:《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王
韬志异而鬼事渐少:《遁窟谰言》等。志怪末流又坠入因果谈。
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
吴敬梓《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之妄增本。讽刺书无后劲。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本及全本。《红楼梦》本事之
异说:明珠家事说,董鄂妃故事说,康熙朝政象说。《红楼梦》作者
及续成者之考定:曹霈与高鹗。《红楼梦》续书之多。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文章经济之作:夏敬渠《野叟曝言》。才藻之作:屠绅《蟑史》,陈球
《燕山外史》。博物多识之作:李汝珍《镜花缘》。
第二十六篇 清之狭邪小说
唐以来文人即多记曲中琐事。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
痕》。俞达《青楼梦》。《红楼梦》余泽之在狭邪小说及其消亡。韩
子云《海上花列传》。
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俞樾重编之《七侠五
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正续小五义全传》。《施公案》及
《彭公案》。拟作与续作之多。《水浒》精神在民间之消灭。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及其
他。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谴责之作堕落为谤书
及黑幕小说。
后记
附录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第一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
第二讲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第三讲 唐之传奇文
第四讲 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第五讲 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第六讲 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汉文学史纲要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书》与《诗》
第三篇 老庄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第七篇 贾谊与晁错
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九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第十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鲁迅先生学术年表
鲁迅中国文学史研究论著述评
前言
序言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僚,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至今用之。
然而终付排印者,写印已屡,任其事者实早劳矣,惟排字反较省。因以印也。
自编辑写印以来,四五友人或假以书籍,或助为校勘,雅意勤勤,三年如一,呜呼,于此谢之!
节选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惊,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
……
然而终付排印者,写印已屡,任其事者实早劳矣,惟排字反较省,因以印也。
自编辑写印以来,四五友人或假以书籍,或助为校勘,雅意勤勤,三年如一,呜呼,于此谢之!
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夜鲁迅记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