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

封面

作者:周雷

页数:166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640521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香港自然力研究院学术系列·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是一本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文献深读和理论反思的生态人类学作品。其中,理论梳理部分涉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博士课程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博士课程的核心文献,作者从个人阅读和研究角度进行了介绍和反思。同时,由于本书是人类学文本,集中了自2006年以来作者对多个田野调查点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对一些田野事象进行了基于个人思考的理论化表述。通过理论阅读、田野经验、人类学反思,《香港自然力研究院学术系列·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试图实践一种知行合一的研究方式,并针对环境问题、生态认知、发展症候等问题提供另外一种思考路径,以期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书的写作和构思,始自作者针对云南滇池的人类学博士论文研究,并逐渐延展开来,讨论了清迈、曼谷、伦敦、利物浦、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现象,这种“地理观”和案例使用,在作者看来,更是一种认知和思考方式呈现,而非确凿的民族志证据。在此,作者试图尝试一种个人理解中的人类学思考方式和文本表达可能。

作者简介

周雷,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长期关注中国的生态问题,研究兴趣为媒介政治、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已在《伯克利大学环境规划学刊》(Berkeley Planning Journal)、《美国威尔逊总统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专题》、《亚洲人类学家》、《二十一世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等中外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于2009年底,创立了专门记录中国生态问题的公益写作网络,同时担任中国第一本面向南亚的英文时政月刊的执行总编。  教育及研究经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士,英国外交部资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志奋领学者,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供职于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泰国清迈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对外部。

本书特色

《香港自然力研究院学术系列·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集纳了一名学者对生态问题的柏拉图式反思。
基于在大英博物馆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长达一年的文献深读,本书试图介绍前沿生态理论。长达七年的实地调查过程,从冈底斯山到长江入海口,书中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生态良知。

目录

第一章 生态人类学:理论简述第二章 重新理解生态和环境:经典概念和典型谬误一、自然和人文的二元对立1.“宗教性人格”的柱式:一种解释学的假设2.日常生活的“混沌旋转”:由敬畏和幻想驱动的世界3.神山想象域的金字塔:构成藏族人精神结构的塔顶二、知识融合理论:从西南大旱分析生态危机1.西南大旱背后的中国水生态危机2.西南旱灾启示录:反思城市化模式和生态理念3.解决中国水生态危机的认知进路和发展心态调整三、生态背后的认知因素1.生态认知缺陷与公共环境运动的知识转型2.城市化的甜味与西南环境的“甜蜜诅咒”3.生态问题背后的认知危机四、理解“系统”:生态知识如何构建起来?1.谷俄罗多海的故事2.可见物与不可见物3.青铜叙事和“八景”背后的生态认知第三章 生态故事: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和民族志一、《后现代主义与环境危机》二、生态哲学:对更多西方理论源头的介绍和反思1.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2.卡西勒《启蒙时期的哲学》3.霍布斯的《列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4.安东尼·派格登《自然人的堕落》——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比较民族学的起源5.维多利亚时期的人类学:乔治·斯多金,水晶宫之前·文明的思想(1750-1850)三、后现代思想者的集中登场:他山之思1.反思性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2.布尔迪厄的反思性原则3.鲍德里亚的理论4.虚幻化的时间5.关于身体6.拟像文化的特征7.福柯的学说8.关于知识9.知识考古学——中国语境的应用(个人短注)10.知识考古学与权力系谱学的关联11.福柯对语言论述形成和扩散过程的分析12.西方文明史上关心自身的基本方式演变13.利奥塔的知识信息化14.变迁研究中的信息分析视角: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他山之思呢?15.信息化对伦理价值体系的冲击16.维特根斯坦论述语言……第四章 中国的经验和困境:人类学反思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6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