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

封面

作者:罗晓梅

页数:31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161025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一书对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是一个把实践理性与学术理性有机统一的积极尝试。《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一书有值得注意的三个学术价值:首先,该书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把科学发展观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再导入库恩的范式创新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学术层面的再研究。其次,该书用“理论硬核”的学术分析工具,对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进行了学术探讨,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逻辑框架进行了探索。最后,该书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张力的“域界”进行了有创新意义的探索。该书认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张力的“域界”是战略层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

罗晓梅,女,1982年大学毕业,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重庆行政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哲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行政学会副会长,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辩证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务院三建委重大课题1项,主持中央党校重点课题2项,同时还主持了多项重庆市的重大课题研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3篇被《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和《社会科学报》等转载和摘录。主编《从生存方式变革看待发展》、《信息时代的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等学术著作12部,其中主编的《新重庆的崛起与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重点献礼图书。科研成果获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中央党校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本书特色

罗晓梅、陈纯柱、何关银等编著的《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用“理论硬核”的学术分析工具,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逻辑框架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主要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理论硬核”的学术分析工具,对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进行了学术探讨;同时,又运用“理论硬核”的学术分析工具,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内容之间既主次有序、又不可分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了学术论证。这种研究路径的探索,有助于揭示科学发展观固有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对党的创新理论作简单化的理解。

目录

导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二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经济实践战略论的新视阈三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实践进行了“人本”意义上的拨乱反正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逻辑架构第一编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式创新研究第一章 现代社会科学的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特色一 近代社会科学的两种理论模式与两种理论标准二 关注时代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特色及其路径三 从时代实践问题切换看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意蕴第二章 从范式创新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一 范式转换与实践问题的结合才能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逻辑二 矩阵旋转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节奏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内涵分析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研究范式是科学看待发展的学术基础二 科学发展观对已有关于发展的分析范式的继承与超越三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范式的创新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路径分析一 “路径”理论与理论创新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路径基础分析三 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路径创新第五章 范式“解谜”功能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张力一 范式的“解谜”功能的意义分析二 用范式的“解谜”分析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 科学发展观特殊的范式“解谜”创新分析第二编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硬核创新内涵研究第六章 理论硬核的逻辑联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一 从发展是“工作中心”到“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认识与实践的意义二 发展是“第一要义”理论硬核范式内涵的分析三 发展是“第一要义”理论硬核的演进机理分析第七章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理论硬核一 关于“以人为本”核心性理论硬核地位的成立问题二 “以人为本”理论硬核的解构三 21世纪的现代化科学发展实践与“以人为本”……第三编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张力研究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5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