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封面

作者:倪志安

页数:380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621565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世界”范畴、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范畴等。

作者简介

倪志安,1954年生,四川邻水人。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衔导师。社会兼职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法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以顽强毅力攻克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撰写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价值的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具有开拓创新性的学术著作6部,其他专著教材9部。在其科学成就中,《毛泽东思想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别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毛泽东思想方法论》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二等奖;《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来源》(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专著),收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有十多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国哲学与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等全文转载和《光明日报》之《文摘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推介。

代表作专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毛泽东思想方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毛泽东思想新论》等。代表作论文有《对唯物辩证法实质的新思考》等。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贯彻马克思独创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从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的维度,力图系统地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原理和应用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教育观念”的创新。
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即从实践理解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本书的显著特征。本书由倪志安等著。

目录

题记——本书的写作初衷、创新价值和助益作用上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划时代革命意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世界”范畴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的“人类世界”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意义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意义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范畴 一、传统教科书理解的时空观在解释社会历史问题上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范畴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时空”范畴的意义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意义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意义第七章 “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一、“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二、从实践理解“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第八章 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中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_的实事求是方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方法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下篇 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第一章 从实践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实践历史观的一致性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逻辑——实践逻辑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要实现的“三大转变”参考文献附录 主要作者与本书相关的论著目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5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