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气压强是怎样发现的-少儿科普百分百-[科学探索故事]

封面

作者:徐奋编

页数:90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47692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少儿科普百分百·科学探索故事:大气压强是怎样发现的》集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囊括了许多“课本学不到,孩子都需要”的最新科普知识。全书既能帮助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有助于知识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少年儿童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0岁
  汲取科学滋养,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少儿科普百分百。科学探索故事》,让孩子在快乐地阅读中,触摸科学的轮廓。

目录

无穷尽的圆周率
“控制论”创始人的贡献
王冠的秘密
教堂里的发现
大气压强是怎样发现的
万有引力的发现
电能跑多远
伽伐尼的发现和伏打的成功
磁能生电
赫兹发现了电磁波
捕捉神秘之光

节选

“控制论“创始人的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他对现代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维纳1894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中。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对维纳管教很严,渴望他能早日成才。维纳3岁时就开始认字,5岁时已经读过达尔文的著作,9岁就上高中读书了。他II岁就考进塔夫茨大学,成了一名少年大学生。他具有自知之明,每当新闻记者为了撰写关于神童的报道而向他采访时,他就赶紧避开,从学校后门溜回家1913年,维纳年仅18岁时,就从哈佛大学取得数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了。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维纳先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分别拜哲学家罗素、数学家希尔伯特为师,进一步深造。在留学回国后,维纳到哈佛大学等校短期任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世交贝希伦教授之邀前往马里兰州阿伯丁的美军弹道研究实验室工作。他在那里为军方编制火炮射击表。射击表由仰角、射程和其他数表构成,供炮手射击前进行瞄准时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预先编制的射击表,到正式作战时大多数都不能使用,这是由于新研制出的火炮射程更远了,从而需要编制新的射击表。维纳提议,“应预先考虑到炮弹的着地点,然后控制炮身的角度和方位”。这就是引导维纳后来创立“控制论”的开端。编制新的射击表是一项很花费时间的工作,为了准确地算出炮弹的一条轨道,往往需要经过几万次计算,如果让一个计算员一天在台式计算机上工作8个小时,就要连续计算2个到3个星期。如果发射成千上万次,计算量就更大得惊人了。更令人烦恼的是,由于火炮性能的不断改进,使射程不断增加,可能一组射击表刚完成,而另一种新的火炮又研制出来了,这样原来编出的射击表就无法使用,一切又得从头做起。弹道实验室的负责人维布伦是出色的数学家,为了改进弹道的计算,他让维纳和其余十几名数学家一起进行研究。(维布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F-NIAC机的研制,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编制弹道射击表的工作就停顿了。,在1919年,维纳到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直到1960年退休。在这个学校,他与布什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布什后来回忆起他与维纳的交往时说: “一个数学家和一个工程师这样愉快地一起共事,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1935年夏天,维纳应邀到我国清华大学讲学一年。在1940年前后,维纳的兴趣从数学转到计算机和其他数据处理系统,曾考虑过计算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的问题。他发现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这种相似性,他逐步形成了后来改变世界面貌的新思想,这些思想最后形成为一门新学科——控制论,这是一门研究“动物和机器进行通信和控制的科学”。1948年,由于维纳的控制论》一书出版,被称为控制论诞生年而载入史册。维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为军方从事有关防空火炮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他意识到,为了击中敌机,迫切需要研制出比布什的微分分析仪更好的计算机。他提出的控制论原理,使计算机从机械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进入电子化的新时代。维纳认为,任何信息处理机,不管是算盘、台式计算机还是大脑,不仅能处理信息,在某种意义下,还能形成信息。对计算机来说,机器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机器如何处理信息。总之,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机器本身就能做几乎任何事情。而计算机本身并不是非得一定用齿轮、导线、轴、电机等部件制成。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计算机,来论证维纳的这个观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气压强是怎样发现的-少儿科普百分百-[科学探索故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5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