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锡长
页数:32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161036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姚锡长编著。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如下: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中国问题作出解答的同时,势必与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诸多主要思潮发生多方面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与这些主要思潮的联系既表现为相互吸取、相互影响,又表现为相互激荡、相互争鸣。与20世纪政治世界的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景象如影相随,由此展开了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绚丽画卷。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这些主要思潮的交流激荡中,逐渐地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意蕴,成为中国思想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流传到中国的一个社
作者简介
姚锡长,男,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匡化的理论与实践,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高校理诡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和参编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等5部著作。
本书特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姚锡长编著。
中国共产党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海峡两岸增强互信,加强合作新时代,只有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确认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取向,张扬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创新意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拓展一个新天地。而其关键就在于研究视角上要实现四个转变:由中共领导人的政治论述为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论述与学术界的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转变;由革命思想研究到和平发展思想研究的转变;由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转变;由单纯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到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的转变。
目录
导论
一 论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路径、结构框架和研究的方法
四 存在的难点和突破难点的尝试
第一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实现向学习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转变
二 吸收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以形成和发展民生主义
三 民生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 孙中山论述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一 在国民党改组前后认同三民主义
二 在孙中山逝世后积极解释三民主义
三 放弃国民党旗帜后基本否定三民主义
四 毛泽东抗战时期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三民主义
五 新三民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一 潜在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在台湾的演化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识和弘扬孙中山精神
三 理论界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研究和探讨
四 三民主义研究内容和范式的根本转型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社会主义的超越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奏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三 开辟走向社会主义的民主革命道路
四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社会主义
五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章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
一 革命: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 社会主义实践: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肥沃土壤
四 社会主义观的内在联系:解读同一个中国问题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 唯物史观对孙中山创立民生史观的影响
三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与对民生史观的认读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五 以民生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结语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上的迫切需要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运用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