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

封面

作者:[美]卡尔·文纳林德 著

页数:36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598733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

内容简介

“英国在1620—1720年金融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现代信用体系,为英国在18世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而,这种新的信用体系伴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赖于信任、公众舆论,最终不得不采取暴力来维护。
本书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追溯了关于信用的理论阐述是如何演变的,并对光荣革命、科学革命、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引导我们了解同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稳定性,以及暴力——战争、奴役和死刑——在维护信用方面的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卡尔·文纳林德 Carl Wennerlind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对货币与信用观念的发展历史尤其有兴趣,另著有《一位哲学家兼经济学家:休谟和资本主义的崛起》(A Philosopher’s Economist: Hum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稀 缺: 从 资 本 主 义 起 源 到 气 候 危 机 的 历史》(Scarcity: A History from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m to the Climate Crisis)等书。

译者|周宇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曾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环球时报》记者。

相关资料

“文纳林德这部关于英国 17 世纪金融革命的新思想史著作,因最近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而备受关注。本书描述了信用作为一个概念的兴起过程,它在17世纪的英国推动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与此同时,作者也批判了这一新方向背后的一些假设,揭示出本书标题正是来自‘信用体系带来的意外之灾’。文纳林德将信用史与炼金术、死刑和奴隶制等各种现象联系在一起,而以往的历史学家很少这样做。文纳林德的著作也在方法论和编年史上具有创新性。他通过思想史来阐明一个通常由社会和经济历史学家探讨的主题……并不仅仅利用金融历史学家的著作来阐述信用这一理念,也利用信用的思想史来重新思考金融革命这一概念本身。通过这种方式,他证明了信用的扩张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革命拥有比过往论述意识到的更加复杂的历史……这本书设法提供了对几个关键的、常常被忽视的概念联系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我们开始理解金融革命的思想来源。”——《跨学科历史杂志》(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本书特色

史无前例的钱荒给英国带来了庞大的英格兰银行和现代信用体系,
也带来了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事件”。

“聪明的哲学家们解释一下
是什么魔法让我们的钱增值,
是投入南方的大海;
还是这些杂技演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深刻细致的金融思想史,梳理现代信用体系的前世今生
本书最重要的写作目的就是揭示英格兰金融革命的思想基础,每一章都专注于一个由于需要解决特定的货币或金融危机而引发的辩论,描述促成每次危机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并提供了关于如何解除危机及其后果的说明。
作者卡尔·文纳林德将17世纪思想家以及普通民众对宇宙、物质、商业、政治、战争和殖民主义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中,全面展现了现代金融思想的演变历程。多家媒体盛赞本书用优雅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清晰阐述了金融革命的思想来源。

宣传海报、小说文本、炼金记录、民谣歌曲……亲身感受投机热潮的疯狂以及泡沫破裂后的绝望
作者对金融思想的阐述不是抽象而高度概念化的,他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再现英国17世纪金融革命过程中万物竞发与暗流汹涌并存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在热闹的小酒馆,周围有诗人唱起讽刺民谣,小市民们在谈论各种不着调的赚钱机会。哪怕没有经济学、金融学知识背景的读者,也可以像读商业小说一样沉浸在本书的精彩叙事中。

国家缺钱了应该怎么办?写给所有关心社会现实与人类命运的读者史无前例的钱荒给英国带来了庞大的英格兰银行和现代信用体系,
也带来了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事件”。

“聪明的哲学家们解释一下
是什么魔法让我们的钱增值,
是投入南方的大海;
还是这些杂技演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深刻细致的金融思想史,梳理现代信用体系的前世今生本书最重要的写作目的就是揭示英格兰金融革命的思想基础,每一章都专注于一个由于需要解决特定的货币或金融危机而引发的辩论,描述促成每次危机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并提供了关于如何解除危机及其后果的说明。
作者卡尔·文纳林德将17世纪思想家以及普通民众对宇宙、物质、商业、政治、战争和殖民主义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中,全面展现了现代金融思想的演变历程。多家媒体盛赞本书用优雅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清晰阐述了金融革命的思想来源。
宣传海报、小说文本、炼金记录、民谣歌曲……亲身感受投机热潮的疯狂以及泡沫破裂后的绝望作者对金融思想的阐述不是抽象而高度概念化的,他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再现英国17世纪金融革命过程中万物竞发与暗流汹涌并存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在热闹的小酒馆,周围有诗人唱起讽刺民谣,小市民们在谈论各种不着调的赚钱机会。哪怕没有经济学、金融学知识背景的读者,也可以像读商业小说一样沉浸在本书的精彩叙事中。
国家缺钱了应该怎么办?写给所有关心社会现实与人类命运的读者“危机出现——信用收缩——经济恢复——信用扩张——危机再次出现”的循环从未被打破。时至今日,金融工具变得更加复杂,用于管理信用的概率模型更加先进,降低风险的新型保险合同也已经出台,国家作为“最后贷款人”积极发挥作用,但信用体系的不稳定性依然让人担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惨状仿佛仍在眼前。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的影子。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应对下一场金融危机?本书不只是象牙塔里的学术作品,更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现实教材——只要贪婪的人性没有改变,从这段惨痛的金融史中汲取教训就永远不迟。

目录

导言第一部分 炼金术与信用第一章 货币短缺与英格兰政治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 信用的炼金术基础第二部分 死刑与信用第三章 信用的认识论第四章 捍卫信用的死刑第三部分 奴隶制与信用第五章 政府信用与公共领域第六章 南海公司和政府信用的复兴 结语注释导言
第一部分 炼金术与信用
第一章 货币短缺与英格兰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第二章 信用的炼金术基础
第二部分 死刑与信用
第三章 信用的认识论
第四章 捍卫信用的死刑
第三部分 奴隶制与信用
第五章 政府信用与公共领域
第六章 南海公司和政府信用的复兴

结语
注释
致谢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