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德)理夏德·范·巴舒伊森,(德)弗雷德
页数:103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1117609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内燃机技术手册 原书第8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内燃机技术,内容包括内燃机历史的回顾、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分类、特征参数、特性场、热力学基础、传动机构、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摩擦学、换气过程、内燃机增压、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系统、着火、燃烧、燃烧过程、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和机械、动力总成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内燃机冷却、废气排放、运行材料、运行材料的过滤、计算和模拟、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示功图和可视化、燃料消耗、噪声污染、发动机测量技术、混合动力驱动、替代的车辆驱动和APU(辅助动力装置)、发动机和车辆中的能源管理、2020年以后驱动用的能源、展望。本书适合内燃机专业工程师、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理夏德·范·巴舒伊森(Richard van Basshuysen),VDI(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1932年出生于宾根(Bingen)/莱茵(Rhein)。在完成汽车修理工学徒期后,他于1953—1955年在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作为机械工程师毕业。1982年,他被授予应用技术大学Diplom-Ingenieur学位。从1955年到1965年,他就职于在波鸿的Aral股份公司。1965年,他在NSU股份公司担任发动机和变速器开发的试验研究负责人,包括开发转子发动机,并被任命为车辆试验的副主任。在此期间,他还同时负责 Prinz 4、NSU 1000 和 1200、RO 80和K 70型车辆的开发。1969年,NSU股份公司被今天的奥迪股份公司收购。在奥迪股份公司,他作为开发主管随后开发了V8/A8舒适级车辆,并担任发动机和变速器开发主任,同时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代表,当选奥迪股份公司监事会成员。他最重要的研发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直喷和涡轮增压的废气脱毒的乘用车柴油机,他也克服了巨大阻力,在大众集团内部推广该款发动机。由于该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比其前身的预燃室或燃烧室的柴油机少20%,并且是一款具有高功率和极高转矩的发动机,因此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欧洲,它的市场份额从1989年的12%左右增长到10多年后的50%左右。理夏德·范·巴舒伊森(Richard van Basshuysen),VDI(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1932年出生于宾根(Bingen)/莱茵(Rhein)。在完成汽车修理工学徒期后,他于1953—1955年在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作为机械工程师毕业。1982年,他被授予应用技术大学Diplom-Ingenieur学位。从1955年到1965年,他就职于在波鸿的Aral股份公司。1965年,他在NSU股份公司担任发动机和变速器开发的试验研究负责人,包括开发转子发动机,并被任命为车辆试验的副主任。在此期间,他还同时负责 Prinz 4、NSU 1000 和 1200、RO 80和K 70型车辆的开发。1969年,NSU股份公司被今天的奥迪股份公司收购。在奥迪股份公司,他作为开发主管随后开发了V8/A8舒适级车辆,并担任发动机和变速器开发主任,同时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代表,当选奥迪股份公司监事会成员。他最重要的研发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直喷和涡轮增压的废气脱毒的乘用车柴油机,他也克服了巨大阻力,在大众集团内部推广该款发动机。由于该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比其前身的预燃室或燃烧室的柴油机少20%,并且是一款具有高功率和极高转矩的发动机,因此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欧洲,它的市场份额从1989年的12%左右增长到10多年后的50%左右。在从事汽车行业的积极的职业生涯之后,理夏德·范·巴舒伊森于1992年创立了一个工程办公室,他现在仍继续管理该办公室。他20多年来还担任了国际重要科技期刊ATZ(Automobiltechnische Zeitschrift,汽车技术杂志)和MTZ(Motortechnische Zeitschrift,内燃机技术杂志)的编辑。他为国际汽车制造商和工程服务提供商提供咨询,并且是技术和科学书籍的作者和出版商,这些书籍已经和将被翻译成英文和中文。此外,他自2006年以来一直与弗雷德·舍费尔博士、教授一起工作,是互联网门户网站 www.motorlexikon.de的编辑和作者。此外,他还是诸如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奥地利汽车技术协会等各种机构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和董事会成员。他还是60多部技术和科学出版物的作者和合著者。 2001年,他因开发面向未来的直喷柴油机而获得了2000年的具有极高声誉的恩斯特比克力奖,并由于“他在开发直接喷射乘用车柴油机方面的杰出工程表现,以及他作为ATZ/MTZ的编委和作为多年的VDI汽车和交通技术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而获得奔驰-戴姆勒-迈巴赫荣誉勋章。2004年,马格德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毕生的工作。弗雷德·舍费尔(Fred Sch|fer)博士、教授,于1948年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新维德。作为机械工程师学徒后,他在科布伦茨的国立工程学院学习机械工程。然后,他在凯泽斯劳滕大学完成了动力和工作机械领域的专业学习,获得了“Dipl.-Ing.”学位(相当于工学硕士学位)。在凯泽斯劳滕大学动力和工作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以“汽油机中氢-甲醇燃烧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为题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内卡苏尔姆的奥迪股份公司,最初担任开发主任的助理。10年期间,他还担任发动机试验研究核心小组的组长,然后是发动机设计部门的负责人。1990年,他被任命为当时的伊瑟隆(Iserlohn)应用技术大学动力和工作机械专业的教授,该大学现已成为位于伊瑟隆的西南应用技术大学的一部分。在大学,他负责领导内燃机和流体机械实验室。弗雷德·舍费尔活跃于包括大学参议院在内的多个校内委员会。在担任教学和科研副院长期间,他是机械工程学科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弗雷德·舍费尔还是发动机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自由职业者。从1996年到2003 年,他与理夏德·范·巴舒伊森博士一起担任杂志增刊 Shell-Lexikon Motorentechnik(壳牌内燃机技术词典)的编辑,该杂志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Lexikon Motorentechnik(内燃机技术词典)的书。此外,他与范·巴舒伊森博士一起作为互联网门户网站www.motorlexikon.de和《内燃机技术手册》的编辑和合著者。弗雷德·舍费尔还是VDI和SAE的资深会员。
本书特色
德国内燃机全行业专家的智慧结晶
精装图书,印装精美
德国经过时间和市场检验的第8版图书
系统全面的内燃机知识体系
目录
丛书序译者的话第8版前言作者介绍第1章历史的回顾1参考文献6第2章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分类72.1定义72.2分类的可能性82.2.1燃烧过程82.2.2燃料82.2.3工作过程82.2.4混合气形成9丛书序译者的话第8版前言作者介绍第1章历史的回顾1参考文献6第2章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分类72.1定义72.2分类的可能性82.2.1燃烧过程82.2.2燃料82.2.3工作过程82.2.4混合气形成92.2.5气体交换控制92.2.6充量供给92.2.7结构形式102.2.8点火112.2.9冷却112.2.10负荷调节112.2.11用途112.2.12转速和功率等级11参考文献12第3章特征参数133.1排量133.2压缩比143.3转速和活塞速度153.4转矩和功率163.5燃料消耗163.6气体功和平均压力183.7效率193.8空气流量和气缸充气量203.9空气-燃料比21参考文献22第4章特性场234.1燃料消耗特性场244.2排放特性场254.3点火特性场和喷射特性场284.4废气温度特性场28第5章热力学基础305.1循环过程305.2比较过程315.2.1简单的模型过程315.2.2损失335.3开式的比较过程345.3.1理想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45.3.2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365.4效率395.5发动机的能量平衡40参考文献40第6章传动机构426.1曲柄连杆机构426.1.1结构和功能426.1.2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456.1.3切向力变化过程和平均切向力496.1.4质量力516.1.5质量平衡566.1.6内部力矩606.1.7曲柄次序和点火次序606.2扭转振动616.2.1基础知识616.2.2机械装置的简化626.2.3固有频率和振型636.2.4激振力、激振功和激振振幅636.2.5降低曲轴偏置的措施656.2.6双质量飞轮656.3可变压缩比和可变排量676.3.1可变排量676.3.2可变压缩比67参考文献70第7章发动机零部件727.1活塞、活塞销、活塞销卡环727.1.1活塞727.1.2活塞销837.1.3活塞销卡环847.2连杆847.2.1连杆的结构类型857.2.2载荷857.2.3连杆螺栓867.2.4造型877.2.5连杆加工877.2.6连杆材料907.3活塞环907.3.1结构形式917.3.2环的配置937.3.3特征参数947.3.4活塞环的制造957.3.5应力、损伤、磨损、摩擦977.4曲轴箱987.4.1任务和功能987.4.2气缸曲轴箱的造型设计1007.4.3声学优化1047.4.4曲轴箱重量最小化1057.4.5曲轴箱铸造工艺1067.5气缸1077.5.1气缸的造型设计1077.5.2气缸运行面的加工1107.5.3气缸冷却1117.6油底壳1127.7曲轴箱通风1137.7.1法律上的边界条件1137.7.2技术要求1147.7.3现有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系统结构1177.7.4油气分离1187.7.5曲轴箱压力调节1217.7.6模块化和气门罩集成化1237.8气缸盖1247.8.1气缸盖的基本设计1247.8.2气缸盖的结构设计1267.8.3铸造方法1347.8.4模型制作和模具制作1377.8.5机械加工和质量保证1387.8.6气缸盖的实际结构形式1397.8.7气缸盖技术展望1437.9曲轴1457.9.1在车辆中的功能1457.9.2制造和特性1467.9.3轻量化和提高强度的方法1487.9.4曲轴的计算1497.10配气机构零部件1507.10.1标准配气机构1507.10.2传动带张紧系统、张紧轮和偏转轮1607.10.3链张紧和导向系统1627.11气门1647.11.1功能和术语解释1647.11.2制造方法和气门类型1647.11.3结构形式1667.11.4气门材料1687.11.5特殊气门结构1687.11.6气门锁片1687.11.7气门转动装置1697.12气门弹簧1707.13气门座圈1737.13.1引言1737.13.2对气门座圈的要求1737.14气门导管1787.14.1对气门导管的要求1787.14.2材料和特性1807.14.3气门导管的几何尺寸1827.14.4气缸盖装配1837.15润滑油泵1847.15.1润滑系统和对润滑油泵的要求1847.15.2润滑油泵的结构形式1857.15.3发动机润滑油泵的调节1917.15.4泵的方案设计和安装位置1987.15.5开发2027.16凸轮轴2087.16.1凸轮轴的任务2087.16.2配气机构的配置2087.16.3凸轮轴的结构2097.16.4工艺和材料2107.16.5轻量化2157.16.6凸轮轴载荷的影响因素2167.16.7凸轮轮廓的设计2167.16.8运动学计算2177.16.9动力学计算2187.16.10凸轮轴调节系统2197.17链传动2217.17.1传动链结构形式2227.17.2传动链特征参数2237.17.3链轮2247.17.4传动链导向元件2247.17.5减小链传动摩擦的方案设计2247.18带传动2267.18.1用于凸轮轴驱动的齿形带传动2267.18.2驱动辅助设备用的V带传动2317.19内燃机中的轴承2347.19.1基础2347.19.2发动机轴承的计算和尺寸化2367.19.3轴承材料2417.19.4轴承结构形式——结构、承载能力、应用2467.19.5轴承失效2507.19.6展望2507.20进气系统2517.20.1进气系统的组件2527.20.2声学2567.21密封系统2597.21.1气缸盖密封系统2597.21.2特殊的密封件2637.21.3弹性体密封系统2677.21.4开发方法2707.22发动机上的螺栓2737.22.1高强度的螺栓连接2737.22.2质量要求2737.22.3螺栓连接2747.22.4附件螺栓连接和轻金属螺栓2797.22.5螺栓拧紧方法2807.23排气歧管2817.23.1歧管的开发进程2837.23.2作为单个组件的歧管2837.23.3作为部分模块的歧管2857.23.4集成的排气歧管2857.23.5歧管组件2857.24发动机水泵2867.24.1要求、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2867.24.2叶轮和螺旋通道2887.24.3冷却液侧的密封2897.24.4水泵的特性场和相似性关系2907.24.5气蚀2927.24.6流动模拟、流动分析、强度验证和优化2927.24.7可切换的、可调的和电动水泵2937.25二冲程发动机的控制机构298参考文献300第8章发动机3078.1发动机方案设计3078.1.1发动机结构形式3088.1.2与基础发动机相关的发动机方案设计的差异特征3108.1.3其他方案设计标准3128.1.4汽车中附件布置的方案设计3128.2实际的发动机3138.3摩托车发动机/特殊用途发动机3288.3.1道路用摩托车3298.3.2越野摩托车3428.3.3法规3498.3.4赛车发动机3598.3.5特殊应用3648.4旋转活塞发动机/汪克尔发动机3708.4.1历史3708.4.2旋转活塞发动机的一般功能方式3718.4.3四冲程原理3718.4.4乘用车Renesis的旋转活塞发动机3728.4.5氢旋转活塞发动机3748.5手提式工作机械用小排量发动机3758.5.1排放法规3768.5.2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3778.5.3混合气形成和发动机管理379参考文献381第9章摩擦学3839.1摩擦3839.1.1特征参数3839.1.2摩擦状况3839.1.3摩擦的测量方法3849.1.4运行状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3859.1.5摩擦对燃料消耗的影响3869.1.6实用内燃机的摩擦特性3879.1.7以活塞组为例的摩擦计算的方法3959.2润滑3969.2.1摩擦学基础3969.2.2润滑系统398参考文献404第10章换气过程40610.1四冲程发动机中的换气装置40610.1.1配气机构的结构类型40710.1.2配气机构的结构部件40810.1.3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41210.1.4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装置的设计41510.2换气过程计算42610.3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2810.3.1扫气方法42810.3.2换气机构43010.3.3扫气空气供给43110.4可变的气门控制43310.4.1凸轮轴调节器43510.4.2具有分级式气门升程或开启持续时间变化的系统44210.4.3全可变气门控制44410.4.4可变配气机构的展望45810.5带可控进气空气阀的脉冲增压45910.5.1概述45910.5.2批量生产时对组件的要求46010.5.3电气的系统集成46210.5.4机械的系统集成46210.5.5集成的脉冲增压器进气模块462参考文献463第11章内燃机增压46511.1机械增压46511.2废气涡轮增压46611.3增压空气冷却46711.4发动机与压气机的相互作用46811.4.1压气机特性场中的四冲程发动机46811.4.2机械增压46911.4.3废气涡轮增压46911.5动态特性47411.6增压发动机中的附加措施47711.6.1汽油机47711.6.2柴油机47711.7乘用车通过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拓展功率(高增压)47811.7.1二级增压方法的历史和演变(分级增压)47811.7.2二级增压的热力学47911.7.3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方案设计/系统48011.7.4应用范围48211.8在涡轮增压器试验台上确定涡轮增压器特性场48211.8.1涡轮增压器试验台的原理结构48311.8.2压气机和涡轮机的特性场48311.8.3在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中使用涡轮增压器特性场时的特点485参考文献486第12章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系统48912.1内部混合气形成48912.2外部混合气形成48912.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化油器/汽油喷射)48912.3.1化油器的工作原理48912.3.2借助于汽油喷射的混合气形成49012.4柴油机混合气形成50012.4.1燃油喷射系统概述50112.4.2具有喷射同步压力产生的系统50612.4.3带中央蓄压器的系统51112.4.4喷嘴和喷嘴体51712.4.5喷射系统与发动机的适配52012.5燃料供给系统52312.5.1燃料箱52312.5.2燃料箱通风系统52412.5.3对燃料输送系统的要求52412.5.4液位状态测量530参考文献531第13章着火53313.1汽油机着火53313.1.1着火概述53313.1.2对点火系统的要求53313.1.3最小点火能量53313.1.4火花点火的基础53313.1.5线圈点火系统(感应式)53413.1.6其他的点火系统53613.1.7燃气发动机53613.1.8总结/展望53613.2火花塞53713.2.1对火花塞的要求53713.2.2结构形式53713.2.3热值53813.2.4点火电压需求53813.2.5点火特性(和混合气着火)53913.2.6磨损54013.2.7应用54113.3柴油机着火54113.3.1自行着火和燃烧54113.3.2柴油机的冷起动54213.3.3冷起动支持组件54413.3.4展望548参考文献549第14章燃烧55014.1燃料和燃料化学55014.2碳氢化合物的氧化55214.3自行着火55314.3.1H2-O2系统55314.3.2碳氢化合物的着火55414.3.3快速压缩发动机55514.3.4柴油机55514.3.5HCCI发动机55514.3.6发动机爆燃55514.3.7自行着火的建模55514.4火焰传播55614.4.1湍流尺度55614.4.2火焰类型55714.5建模和模拟55814.5.1燃烧模型分类55914.5.2零维模型55914.5.3现象学模型56214.5.43D-CFD模型563参考文献564第15章燃烧过程56615.1柴油机56615.1.1柴油燃烧56615.1.2四冲程柴油机燃烧过程57115.2汽油机58015.2.1进气道喷射发动机(PF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58015.2.2直接喷射火花点火(DIS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59015.3二冲程柴油机60515.4二冲程汽油机60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内燃机技术手册 原书第8版》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2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