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平
页数:254
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8023570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所以,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后起国而言,借鉴先行国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政策,对于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即便如此,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仍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对于转型经济国家而言,运用政府干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则更加现实,并具有合理性。产业结构调控的政策手段比较广泛,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税收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后起国家,产业结构尚不尽合理,力图将工业化国家长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浓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为此,在市场基础作用发挥的前提下,必须增加政府的影响,税收就是其中的政策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措施,其中不乏税收政策措施。但是,对于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问题,则一直缺乏相关研究分析。另外,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又进入了新一轮税制改革时期。政府必须对税收政策进行评价,才能知道税收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当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背景、基础、条件和因素等发生变化时,是否对政策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此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税收政策的效应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科学的预测。因此,就需要将产业结构理论和税收理论有机地结合,把税收放在宏观的视野里,系统地分析税收政策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效应作用,并通过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税收效应分析》(作者李平)的研究思路是围绕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在总结产业结构演进与税收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税收政策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包括国家鼓励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的税收效应,通过分析弄清税收效应大小以及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税收效应分析》的总体框架是,第一,分析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问题;第二,研究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工具手段、作用机制和评价体系;第三,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税收效应进行分析;第四,对国家限制类产业的税收效应进行分析;第五,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建议。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量采用准确翔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增强本书论证的说服力。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及效应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本书认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面仍存在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杠杆,是一种间接干预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它在产业结构政策中的地位会日益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方式鼓励某些产业发展,通过增税方式限制另一些产业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演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鼓励类产业税收政策效应比较明显,限制类产业税收政策效应则相对弱些,本书依据大量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首先应认识到税收作用的局限性所在,给予税收准确的定位;其次,要从技术进步人手,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鼓励服务业发展,完善限制性税收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最后,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给税收有效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
李平,副研究员、工程师、经济师,现任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于美国金门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管理与税收管理。曾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研究:在《税务研究》、《涉外税务》、《经济研究参考》、《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他文章30余篇。曾获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本书特色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税收效应分析》(作者李平)的研究思路是围绕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在总结产业结构演进与税收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税收政策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包括国家鼓励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的税收效应,通过分析弄清税收效应大小以及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建议,全书分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