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来春林
页数:370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023695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来春林:副主任医师。男,1962年2月出生,山西晋城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现任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心电生理室主任,兼任中华心电生理与起博学会山西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
主攻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研究。经过10余年的理论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山西省卫生系统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系山西省心律失常诊治方面颇有建树的年轻专家。先后撰写了2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医学论文,承担并完成了2项科研课题,分别达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填补了省内3项空白,并先后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了学术活动。个人连续多年获单位和卫生厅先进工作者和医德医风标兵称号;其所领导的科室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连续5年荣获先进科室称号。山西省把心脏病的诊治作为专项医学课题进入攻关时代,在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上由过去的单纯药物控制走向了非药物治疗的现代化治疗手段–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其功不可没,既是国外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考察和引进者,更是现代医疗手段的直接掌握者和直接实践者。自1995年第1例心跳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至今已有300多例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患者在其手中恢复了健康,还为近200例不同类型的心动过缓和心脏停跳患者成功地植入了不同型号的心脏起博器。
本书特色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水平,满足心血管内科及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特别是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临床需要,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编者们的临床经验编写了《心律失常学》(来春林主编)一书。
本书首先介绍了心律失常的概况、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组织学和电生理学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然后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常规诊断技术、方法和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重点阐述临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qt综合征以及预激综合征等的诊断与治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疑难点适度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可能预见的解决方法,同时注重实用性,并力求详尽准确。
本书适合心血管内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阅读,同时还可作为医学院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工具书及辅助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心律失常的概况
第二章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
第三章 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学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第二节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第四章 心肌细胞膜通道的结构和基础
第五章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冲动的形成异常
第二节 激动传导异常
第六章 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第一节 自主神经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二节 神经对心脏电生理影响
第七章 电解质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第一节 钾与心律失常
第二节 镁与心律失常
第三节 钙与心律失常
第八章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第一节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三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九章 心律失常的常规诊断技术及方法
第一节 常规心电图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
第三节 监测心电图
第四节 电话传输心电图
第五节 心率变异性
第六节 心室晚电位
第七节 q-t间期离散度
第八节 窦性心率震荡
第九节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
第十节 心脏电生理学检查
第十章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机临床试验简介和对临床的指导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第十一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第一节 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
第三节 心脏的起搏治疗
第十二章 窦性心律失常
第一节 正常窦性心律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第十三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十四章 房内阻滞
第十五章 房室传导阻滞
第十六章 室内阻滞
第十七章 过早搏动
第十八章 室性过早搏动
第十九章 房性过早搏动
第二十章 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
第二十一章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二十二章 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
第一节 心房扑动
第二节 心房颤动
第二十三章 房室交界区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二十四章 室性心动过速
第二十五章 qt综合征
第二十六章 预激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