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美学导论

封面

作者:李逸津主编

页数:161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034301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学科学的渊源流变、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与基本原则、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阐述和论析。

作者简介

李逸津,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文艺学硕士学位点学术带头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专著《文心拾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两大邻邦的心灵沟通——中俄文学交流百年回顾》;主编教材《中国古代文论》等。

目录

绪论美学的对象、任务与学习方法

一、美学的对象/

二、美学的任务/

三、学习美学的方法/

第一章美学科学的渊源流变

第一节美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美学/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美学/

三、文艺复兴时代美学/

四、古典主义美学/

五、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

六、德国古典美学/

七、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及其基本原则/

第三节现代西方美学/

一、人本主义美学/

二、科学主义美学/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一节审美发生的内涵/

一、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对象/

二、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

三、审美发生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节审美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二、审美发生的标志/

三、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四、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原始艺术的特征及转变/

一、原始艺术的特征/

二、原始艺术的转变/

第三章美的本质

第一节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一、美的本质问题的难解性/

二、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两条主要途径/

第二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初步
认识/

一、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的对象化/

二、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第三节美与真善及丑的关系/

一、美与真、善的关系/

二、美与丑的关系/

第四章审美心理

第一节审美心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审美心理学的萌芽/

二、现代审美心理学诸派别/

第二节审美心理的构成因素/

一、感知/

二、想象/

三、情感/

四、理解/

五、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一、审美态度/

二、审美感知/

二、审美评价/

第四节审美愉快/

一、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审美愉快的不同认识/

二、审美愉快的本质/

三、审美愉快的层次性/

第五节审美的文化动力/

一、民族文化作为审美动力/

二、地域文化对审美的影响/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对审美经验的影响/

第五章美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社会美/

一、对社会美的理解/

二、社会美的特征/

三、社会美的类型/

四、社会美的意义/

第二节自然美/

一、关于自然美的理论的回顾/

二、对自然美本质的认识/

三、自然美的审美特性/

四、自然美的美育意义/

第三节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特点/

二、艺术美的本质/

三、艺术美的功能/

第四节形式美/

一、美学史上对形式美的认识/

二、形式美的法则/

第六章审美范畴

第一节优美/

一、优美的界定/

二、优美的基本特征/

三、优美的表现与审美意义/

第二节崇高/

一、美学史上“崇高”理论的回顾/

二、崇高的理解/

三、崇高的审美价值及美育意义/

第三节悲剧性/

一、什么是悲剧性/

二、悲剧观念的演变/

三、悲剧的本质及类型/

四、悲剧的审美意义/

第四节喜剧性/

一、喜剧性的界定/

二、喜剧的本质/

三、喜剧的特征/

四、喜剧的审美效果/

第五节丑/

一、丑的界定/

二、丑的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生活的丑与艺术的美/

四、丑的美学意义/

第七章审美教育

第一节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

第二节审美教育包括崇高与优美两方面内容/

第三节青少年的审美发展/

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特征/

三、青少年的文化特征/

编者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美学导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3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