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核医学

封面

作者:李林

页数:35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402442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核医学》是ldquo;十一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是为临床医学及其他相关专 业的核医学教学而编写。全书共23章,主要包括临床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显 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核医学功能测定及体外分析等内容。本教材诊 断与治疗并重,重点突出临床应用较普及的项目,突出核医学的特色与优 势。注重与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强调不同方法的互补性。对含重要内容的 章配有英文简介,重要项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也都配有英文,全书的图题 、图注都采用英文,将核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英语的学习紧密结合 ,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本书注重反映核医学的最新进展,如 分子核医学、核医学分子影像、图像融合、核素靶向治疗等,在相关章节 进行了较详细介绍,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本教材可供临床、基础、口腔、法医、预防、护理、妇幼保健等专业 使用。

本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核医学(供临床、基础、口腔、法医、预防、护理、妇幼保健等专业用)》可供临床、基础、口腔、法医、预防、护理、妇幼保健等专业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第一节 核物理基础

第二节 核医学放射性测量仪器

第三节 辐射防护

第三章 核医学仪器

第一节 γ照相机、SPECT及SPECT/CT

第二节 PET/CT

第四章 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

第五章 体外分析技术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

第三节 其他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第四节 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

第五节 常用体外分析项目和临床意义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第三节 存活心肌检测

第四节 心血池显像

第五节 其他心血管核医学检查方法

第六节 心血管系统核医学显像进展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测定

第二节 甲状腺显像

第三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全身显像

第四节 甲状旁腺显像

第五节 肾上腺显像

第六节 内分泌激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章 骨骼系统

第一节 骨显像

第二节 关节 显像

第三节 骨、关节 显像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骨密度测定

第九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显像

第二节 肾功能测定

第三节 膀胱显像

第四节 阴囊显像

第十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代谢显像

第二节 其他亲肿瘤显像

第三节 肿瘤核医学进展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测定及临床意义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血流灌注显像

第二节 神经系统其他显像方法

第三节 脑脊液间隙显像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

第二节 肺通气显像

第三节 肺栓塞

第四节 V/Q显像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第五节 V/Q显像与其他相关方法在PE诊断中的比较

第六节 V/Q显像的进展

第十三章 胃肠系统

第一节 唾液腺显像

第二节 异位胃黏膜显像

第三节 胃肠道出血显像

第四节 尿素呼气试验

第五节 胃肠功能测定

第十四章 肝胆系统

第一节 肝胆显像

第二节 肝动脉灌注与肝血池显像

第三节 肝胶体显像

第十五章 炎症显像

第一节 67Ga炎症显像

第二节 标记白细胞炎症显像

第十六章 血液及淋巴系统

第一节 骨髓显像

第二节 脾显像

第三节 淋巴显像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进展

第十八章 131Ⅰ治疗甲状腺疾病

第一节 131Ⅰ治疗Graves病

第二节 131Ⅰ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

第三节 131Ⅰ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

第四节 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第十九章 131Ⅰ-MIBG治疗肾上腺素能肿瘤

第二十章 骨转移肿瘤的核素治疗

第二十一章 32P治疗增生性血液病

第一节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 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二十二章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

第一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第二节 放射性微球治疗肝癌

第三节 冠状动脉腔内近距离辐射预防再狭窄

第二十三章 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节 B射线敷贴治疗

第二节 放射性胶体治疗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99Tc-MDP治疗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节选

(2)AMI:据统计,到急诊室就诊的AMl患者依靠ECG只能诊断出2/3,漏诊的AM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得到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AMl患者。心肌酶谱,尤其是肌钙蛋白。往往在症状出现后4~8 h才能检测到异常结果,而其峰值是在症状出现后12~18 h。在症状出现后18 h根据肌钙蛋白T和I诊断AMl的敏感性最高。而患者一旦发作急性心肌缺血,MPI就会即刻表现出相应的异常,所以,MPI对诊断AMI具有明显优势。急诊99mTc—MIBI MPI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2%~100%,而与MPI同时进行的血肌钙蛋白I的敏感性只有11%~30%。发病后24 h内测定的肌钙蛋白峰值诊断AMI的敏感性与急诊静息MPl的敏感性相近,可见肌钙蛋白最佳诊断敏感性的时间明显迟于MPI。虽然MPI诊断AMI的敏感性很高,与肌钙蛋白T和I等血清学指标相比,MPI还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但在诊断AMI时MPI的临床应用一般限于以下情况:因胸痛就诊,临床怀疑为AMI。但ECG和肌钙蛋白T和I等血清学指标均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3)ACS经药物治疗已稳定的患者(ACS patients stabilized with medication):对于药物治疗后临床情况已稳定的ACS患者,MPI在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AMI后经药物治疗已稳定的患者:AMI后的患者行药物负荷MPI比低水平运动负荷MPI更好,AMI后患者的诊断处理程序及MPI的应用方法如下:①AMI后有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直接做CAG检查;②AMI后无心绞痛且症状稳定的患者,可于发病后的2~4天作运动负荷或扩血管药物负荷MPI检查(最好做门控),有明显可逆性缺损的患者说明仍有心肌缺血,需进一步作CAG检查并进而接受血运重建术;若MPI仅为固定性缺损,患者一般为低危,但应行存活心肌检查,梗死区以存活心肌为主者可进一步做CAG并进而接受血运重建术,梗死区无存活心肌者则仅给予药物治疗。2)不稳定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已稳定的患者(unstable angina stabilized with medication):经药物治疗症状已稳定的UA患者应用MPI进行危险度分层,负荷MPI结果正常的UA患者心脏事件率很低,有明显心肌缺血的患者心脏事件风险显著上升。ACC/AH/ASNC指南建议:UA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左室功能不全或有明显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及经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心绞痛的患者均属临床高危,需行急诊CAG及血运重建术。经药物治疗症状已控制者,需做负荷/静息MPI进行危险度分层,MPI提示为高危的患者仍需进一步做CAG及血运重建术,其他患者可继续接受药物治疗。UA经药物治疗症状已稳定者可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负荷或扩血管药物负荷MPI,但以后者更佳。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核医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1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