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编书记

封面

作者:沈昌文

页数:215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8025188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外表光鲜、内在出众的好书,带给了读者无限的精神愉悦,它们给作者罩上耀眼的光环,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光荣使命。

而我们却很少想到:好书是如何产生的?一本好书,从作者完成创作、把书稿交付出版方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出版过程?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在这个幕后操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编一本好书,感慨良多。让我们听一听编辑的声音,听一听,好书背后的故事……三十多位著名或非著名编辑,或书写自己编书的过程,或陈述做编辑的甘苦心得与宝贵经验,他们所讲述的图书背后的故事,并非我们日常所见“前言后记”之类索然无味的“序跋”文字,也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应景儿”之作,而是编辑从幕后走向台前,倾诉以往真正想说而不便说、不能说的真话。

相关资料

“一本图书的产生与质量高低,实际上是编辑决定的。”也许不能概括所有的书,但这是对站在幕后“为人做嫁衣”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所作的最有力的肯定。

  ——高艳华

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要重建记忆,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曾经当过编辑?

  ——马学海

本书特色

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告诉你好书背后的故事……
我们所见的,那些外表光鲜、内在出众的好书,它们带给读者精神的愉悦,它们给作者罩上耀眼的光环,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光荣使命。我们却很少有人想到:好书是如何产生的?一本好书,从作者完成创作、把书稿交付出版方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出版过程?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在这个幕后操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编一本好书,感慨良多。让我们听一听编辑的声音,听一听,好书背后的故事…“一本图书的产生与质量高低,实际上是编辑决定的。”也许不能概括所有的书,但这是对站在幕后“为人做嫁衣”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所作的最有力的肯定。
?— 高艳华

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要重建记忆,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曾经当过编辑?
??— 马学海“一本图书的产生与质量高低,实际上是编辑决定的。”也许不能概括所有的书,但这是对站在幕后“为人做嫁衣”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所作的最有力的肯定。
?— 高艳华

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要重建记忆,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曾经当过编辑?
??— 马学海

目录

两套《巴金全集》出版始末

书商旧梦

那年·那人·那书

——《万历十五年》出版纪事

一个漫长的旅程

——我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70种

《尤利西斯》出版始末

我的几点编辑心得

吴祖光和三套书的诞生

年华易逝书长存

——《追忆似水年华》出版始末

《风雷》出版前后

《林海雪原》背后的故事

编辑要有“站位”意识

——《谈美书简》编辑历程

从编辑《曾国藩全集》到研究曾国藩

我“逼”赵忠祥写书

编之梦

二月河怎样流进“长江”

我在退休前编辑的一本书:《五四飞鸿》

记得我当年差点毁了路遥

《董乐山文集》编者感言

实话实说“捡”选题

《废都》重新出版内幕

留给尘世最后的微笑

——《生活的花环:雷加文学回顾》

追思东方尔

——写在《中国网民》前面

一首诗和两本书

一篇迟到的编后记

七年打磨“虫”书

——《昆虫记》

找回工作中的真实

皮埃尔·路易的译介与出版

《沉思录》作为事件的反思

在炮火中孕育的一部工具书

——首版《新华字典》的故事

一个责编的手记

给读者一个理由,爱上帕慕克

理性精神的抛砖引玉

——《无法独活》出版始末

编后记

节选

我曾以赞赏口吻对资中均谈及她在《公务员》中的一段译文,让她好生高兴。这既说明我曾认真对照原文研读她的译文,也证实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我分外赞赏的,恰好也是她曾下过功夫的地方。一次,我说张冠尧能把《塞拉菲塔》译到这种程度实在不易。张不无得意地笑道:“你遇上难办的事,自然会找到我。”又一次,我请编译局施康强用明清话本的语言翻译古法语的《都兰趣话》,译得非常成功。当时最高翻译稿酬不过千字28元,经过争取,我付给他千字30元。虽仅增加了区区两元,却让施康强格外高兴,感到你理解他的难处,肯定了他的成果。记得我曾帮助译者联系住院手术,还曾去医院探望住院的译者亲人……这类事与业务并无直接关系,却使你和译者之间建立了人与人之间有血有肉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干巴巴的工作关系。尽管我现已退休十余年,而译者与我仍然如朋友般有来有往,无话不谈,并不因工作联系的减少而疏远。

尊重作译者,注意发挥作译者对出版社建设的积极作用,是文学出版社的老传统。过去每年岁末,出版社都会召开作译者团拜会,由社领导向众作译者汇报出版社一年来的重要工作。出版社的样书——出版社生产成果的主要体现,必定分赠重点作译者,从不在编辑室内部瓜分,这已成为“老文学”的传统惯例。时任社长的韦君宜曾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作译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译者的这种尊重不完全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一种“观念”。在那个时代,作译者提任何意见或建议,出版社都会认真对待。外编室收到某个人的来信,相关编辑必及时草拟复函,外编室主管业务的副主任蒋路亲自修改、定稿,誊清后立即寄出。来信迟迟(甚至好几年)不予答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许多译者感觉,如今译者越来越“不受待见”了,有时应出版社之约如期交出的译稿,十多年还没个交代,正式写信询问,也得不到回音。有的译者只好从此不再和出版社来往。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编书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1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