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怡
页数:177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2020545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先生永远是中国文坛二颗璀璨不朽的巨星!他的文章,似乎是在幽默中轻松地一挥而就的,然而细细品读,却又能觉出,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那么深刻的内涵,无一不向读者展示着老舍先生的智慧!
作者简介
李怡,重庆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执教重庆、成都与北京。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研究基地教授。
王玉春,山东人,文学博士,大学讲师,现执教于大连理工大学。
目录
二 有子名春,来头必大
三 无父何怙?
四 门垛上的鸡爪图
五 咱们的饺子最好吃
六 他是宗月大师
七 “奇才奇思”说纸鸢
八 少年心事当拿云
九 公费生与保证金
十 渐渐放射的光芒
十一 “他是满族人”
十二 孤寂的悲观者
十三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十四 一双新的眼睛
十五 劝学员的喜与忧
十六 青春的第一朵花
十七 小型的复活
十八 负起两个十字架
十九 念去去,千里烟波
二十 英伦头一天
二十一 舒柯林加薪记
二十二 圣詹姆斯花园31号
二十三 异国书香静悄悄
二十四 三个便士的作文簿
二十五 艳丽无匹的尾声
结语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今也?”(《论语·子罕》)是的,后起之秀是很可以敬畏的,你怎么能断定后来者不如现在的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剧组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少年中国说》)我们相信,21世纪的新中国少年,将以豪壮之气慨,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灿的新世界。
这套名为“恰少年”的丛书,收入了描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六本普及性读物。这些作家,虽然出身、经历和早年的人生体验迥异,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一,勤奋好学,自幼就有强烈求知的欲望;二,意志坚强,不断探索前进的路标;三,目光远大,胸怀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们不都是神童,不都是在顺境中长大,但他们的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经受得起挫折磨炼的意志,使他们后来有可能在文学事业上获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年轻的读者更加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不同的岗位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特意约请了几位教授撰稿。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课题有专门的研究,是该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我们谨此致以谢忱!
本丛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希望会得到这个读者群体的喜爱。
主编黄侯兴
2010年1月17日于北京
节选
后记
“青少年时代”往往奠定了一个人人生的重要基础,包括他的家庭资源、社会关系、性格气质、教育基础与文化趋向等等。像老舍这样的中国作家,他的人生秘密与艺术秘密的相当一部分答案都可以在这个时期找到,这可能是我们解读老舍青少年时代的动因所在。
当然,回到“青少年”并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普通青少年的传奇故事,老舍之所以值得描述,是因为他有了“青少年之后”的辉煌的文学成就,所以,我们在“结语”当中,也用了较长的文字“追踪”了作家的未来,这样的处理可能更能让我们理解老舍,懂得老舍,更能体会到这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意义。
这本小书系精诚合作的结果,在完成全书的过程中,王玉春担任了最主要的初稿撰写工作,李怡完成了全书最后的定稿。
感谢丛书主编黄侯兴老师的邀请和督促,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相关编辑的辛勤工作。本书的写作,还曾列入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985及211建设项目,获得了诸多的学术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10月1日,于锦江之畔
(本书部分图片系网上收集,因作者、出处不详而无法标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虽然我们多方联系,但仍有个别作者没能联系到,敬请有关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