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娇
页数:20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504641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教学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更好培育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演变历程、理论渊源、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实践案例的研究和剖析,力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为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本书的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梳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历史演变和理论渊源,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第三章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主要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第四章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实践和国外经验借鉴,主要探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实践模式,总结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做法和经验。第五章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困境与挑战,主要从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六章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实践路径,主要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实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为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靠路径。第七章为结束语部分。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认识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作为广大师生、干部职工学习实践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屈娇,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特色
在理论部分,首先,本书通过对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深入揭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本书通过系统介绍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历史渊源、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为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本书深入剖析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揭示数字经济通过颠覆性科学技术的突破、生产要素实现高效配置以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实践研究部分,系统介绍和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中西部地区的实践,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解析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从基础设施搭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数实融合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为数字经济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书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适合对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可作为相关行政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管理者、学者、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1 绪论 / 1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3 本书研究思路、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8
2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 11
2·1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
2·2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 17
2·3 生产力发展变革的历史回溯 / 22
2·4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渊源 / 29
2·5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 41
3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 / 61
3·1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 / 6
3·2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 / 64
3·3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 68
4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实践 / 79
4·1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 / 79
4·2 珠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 / 85
4·3 环渤海经济区和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 / 90
5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域外经验 / 96
5·1 以数字经济为赛道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 / 96
5·2 精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突破 / 99
5·3 打出数字产业政策 “组合拳” / 101
5·4 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环境 / 103
6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106
6·1 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不够 / 106
6·2 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有待推进 / 109
6·3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够完善 / 112
6·4 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 114
6·5 数据要素的国际跨境流动不畅 / 117
6·6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 119
7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 123
7·1 加强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123
7·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131
7·3 加强数实融合发展,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143
7·4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优势 / 153
7·5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储备 / 164
7·6 坚持开放和合作共赢, 打造全球化开放创新生态 / 170
参考文献 / 175
后记 /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