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季羡林
页数:333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115019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关于《大唐西域记》——在西安所作的学术讲演、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等。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主要著述:《(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主要译作:《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主要作品:《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书斋杂录》等。
目录
1979年8月
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1980年9月
关于《大唐西域记》——在西安所作的学术讲演
198□年7月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东方文学”讲习班上的报告
1983年5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闭幕词
1983年5月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1984年5月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所作的专题讲演
1979年8月
在印度两大史诗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1980年9月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
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198□年7月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在“全国首届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8□年10月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在民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上的讲演
1983年5月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1984年5月
CINI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1988年5月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1988年7月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关于“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的讲稿
1991年4月
纪念泰戈尔诞生130周年逝世5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1991年6月
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南亚文化□□□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1991年9月
在“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199□年1□月
在“纪念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暨俗文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1993年3月
专而又通的榜样——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4年4月
中外文化交流漫谈——从西域文化的传人谈起
1994年9月
长城与中华□□的□□性——在北京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4年10月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在中山大学举办“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4年10月
在中国亚非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5年5月
西方不亮,东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所作的学术讲演
1996年8月
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
1997年10月
对□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在“面向□1世纪的人文学科建设暨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演
1997年10月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有中国特色——在聊城师范学院的长篇讲话
1999年3月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在“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人的素质学术研究会”上的讲演
1999年11月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001年9月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重视社会科学,提倡创新思维”小型座谈会上的发言
附录: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编后记
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1980年9月
关于《大唐西域记》——在西安所作的学术讲演
198□年7月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东方文学”讲习班上的报告
1983年5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闭幕词
1983年5月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1984年5月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所作的专题讲演
1979年8月
在印度两大史诗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1980年9月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
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198□年7月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在“全国首届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8□年10月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在民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上的讲演
1983年5月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1984年5月
CINI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1988年5月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1988年7月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关于“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的讲稿
1991年4月
纪念泰戈尔诞生130周年逝世5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1991年6月
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南亚文化□□□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1991年9月
在“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199□年1□月
在“纪念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暨俗文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1993年3月
专而又通的榜样——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4年4月
中外文化交流漫谈——从西域文化的传人谈起
1994年9月
长城与中华□□的□□性——在北京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4年10月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在中山大学举办“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4年10月
在中国亚非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5年5月
西方不亮,东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所作的学术讲演
1996年8月
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
1997年10月
对□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在“面向□1世纪的人文学科建设暨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演
1997年10月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有中国特色——在聊城师范学院的长篇讲话
1999年3月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在“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人的素质学术研究会”上的讲演
1999年11月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001年9月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重视社会科学,提倡创新思维”小型座谈会上的发言
附录: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