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比]巴得胜 著 著 董晓萍 译 译
页数:17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1002450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跨文化研究新模式:中国现代化之路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当代欧洲汉学研究著作。作者将哲学、海外汉学、科技史学与跨文化学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学,充分肯定中国为现代化奋斗的百年历程,解释中欧社会的互相影响与各种差异,重新阐释儒学的“天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古老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作用和未来价值。作者对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坚定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道路给予系统评价,对中西社会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和解的可能性,从理念、精神与实践等多方面,展开学术讨论。全书思想深刻,表述简洁明快,个案多元生动,对跨文化研究模式有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
巴得胜(Bart Dessein),比利时汉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根特大学哲学语言学院原院长、东亚与南亚语言文化研究部中文部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学研究,推动中比学术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先秦哲学、中国艺术传统、唐宋文明社会、儒学经典、中印佛典交流等多个交叉研究方面,在荷兰莱顿、美国纽约、英国牛津、法国巴黎等地出版学术著作多种。曾获比利时王室设立并颁发的最高公民荣誉奖利奥波德勋章。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主要出版学术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化》《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间叙事学》《跨文化技术民俗学》等,主编《钟敬文全集》(全16卷30册),发表中、英、法、日文论文近500篇。
本书特色
吸引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汉学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陌生感。本书即从文化陌生感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勾勒欧洲对应的思想史和知识史,探究19—20世纪欧洲看待中国的方式和态度。作者以中欧文化差异与和解为基点,讨论全球史视野下跨文化研究模式的改变,以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目录
第一章 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
一、中国文化的自我认知
二、儒家中国与农民社会
三、法律与道德
四、中国文化的他者认知
五、欧洲的现代化历程
第二章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一、鸦片战争后的转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转变
三、日军侵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四、中国在反殖民主义世界中的地位
第三章 中国重返世界舞台的新思想
一、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
二、重兴儒家的“小康社会”价值观
三、“一带一路”与中国梦
第四章 全球史视野下跨文化研究的新模式
一、用中国概念做解释
二、中欧关系的再界定
结语
一、总结:走向多元化的世界
二、余论:化冻了就不能再封冻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