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钟敬文
页数:427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336554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民俗文化学发凡、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民俗学及其作用、“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等。
目录
民俗文化学发凡
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
民俗学的对象、功能及学习研究方法——在全国第二届民俗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民俗学及其作用
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北京首届“民俗论坛”上的讲话
关于当前民俗学工作的三点意见——致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的信
当前民俗学工作的迫切任务——迅速地、广泛地建立必需的机构
“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七月在北京师大暑期
民间文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答《文史知识》编辑部同志访问的谈话记录
我国古代民众的医药学知识——《山海经之文化史的研究》中的一章
中国古代民俗中的鼠
从文化史角度看《老鼠娶亲》
金华斗牛的风俗
民俗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作
中国民居漫话
被闲却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探究的新展开
屈原与民俗文化
民间节日的情趣·
节日与文化
我的民俗文化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自序
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中国民间传承三讲》中译本序
中国民众思想史研究的新收获——欧达伟教授《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译本序
《民俗学译文集》序
《民俗学入门》序
《北平风俗类征》重刊序言
给《西方人类学史》编著者的信(代序)
《中国民间文化丛书》总序
《东国岁时记》
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保存与新文化创造——在全国政协文化组召开的建立民族民间
文化博物馆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大力保护民间文化——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保护民间文化
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日顾颉刚先生在岭南大学
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
民俗学的对象、功能及学习研究方法——在全国第二届民俗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民俗学及其作用
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北京首届“民俗论坛”上的讲话
关于当前民俗学工作的三点意见——致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的信
当前民俗学工作的迫切任务——迅速地、广泛地建立必需的机构
“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七月在北京师大暑期
民间文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答《文史知识》编辑部同志访问的谈话记录
我国古代民众的医药学知识——《山海经之文化史的研究》中的一章
中国古代民俗中的鼠
从文化史角度看《老鼠娶亲》
金华斗牛的风俗
民俗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作
中国民居漫话
被闲却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探究的新展开
屈原与民俗文化
民间节日的情趣·
节日与文化
我的民俗文化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自序
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中国民间传承三讲》中译本序
中国民众思想史研究的新收获——欧达伟教授《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译本序
《民俗学译文集》序
《民俗学入门》序
《北平风俗类征》重刊序言
给《西方人类学史》编著者的信(代序)
《中国民间文化丛书》总序
《东国岁时记》
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保存与新文化创造——在全国政协文化组召开的建立民族民间
文化博物馆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大力保护民间文化——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保护民间文化
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日顾颉刚先生在岭南大学
节选
但是,像对别的事物的认识、评断一样,在它得到成果的同时,往往不免有着欠缺、局限,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感应、辨识能力同样在不断前进。“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七十年了。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着多大的曲折、变迁和进步!知识分子在对这历史事件的认识过程中,怎能够一贯正确、圆满,没有一点缺陷或失误呢?过去学者在对待这段历史事件的掌握、描述或评论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事理上是自然的。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能够正确地发现它,并给以有效的补正,使这种对历史的认识,随着时代前进,在意义上更加完整,更加妥善。本文执笔的目的,就想对于前人或时人关于“五四”时期这段历史论著的某种欠缺给以补正。它主要是在论述那段时期学术界对于民族传统中的民俗文化所采取的态度、进行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果——它在当时整个新文化运动里所占的位置。在“五四”这个非常时期,那些青壮年的学者们的活动对象,正像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样,有着内、外向两个方面。内向的,主要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问题,外向的是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在对待固有传统文化这方面,大体上又可分为否定的、破坏的方面,和肯定的或积极地对待的方面。前者如严厉批判制度、封建伦理和正统文艺等;后者如热情扶植民众口头活语言,赞扬口承文学及传统通俗小说、戏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