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绍林
页数:196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73471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旱作农业概述、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旱地水分管理技术、旱地土壤的蓄水耕作技术、旱地麦田水分动态、河南旱地概述等。
相关资料
插图:干旱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4.9%,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14亿hm。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随着人口增加,粮食和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干旱的加剧,旱作农业愈来愈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干旱是我国和世界农业最严重和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5%,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年降水量在250~600mm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7%。因此,我国干旱形势比较严峻,尤其在2008-2009年冬春之交,我国多个省份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2月3日,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粮食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的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农业部启动了抗旱一级应急响应。面对干旱,我们应采取最积极的行动去研究和应对,减少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第一节 旱作农业概念及旱地类型划分一、旱作农业的概念旱作农业的发展历史久远,中国是世界旱作农业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之一,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农业文化遗存来看,我国旱作农业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中国传统旱作农业成就辉煌,所积累的以耕、耙、耱为中心,大量施用农家肥,保持水土,轮作倒茬,选用耐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传统旱农经验,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旱作农业(dry farming)是指在降水量偏少、有水分胁迫而无充分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雨养农业(rained farming)。国际上通用的旱农定义,如英美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对“旱农”定义:是指在有限降水(典型的是在年降水量少于500mm)的地区,不采用灌溉而种植作物的农业,或者“旱农是指在有限降水的半干旱气候或地区从事无灌溉的作物生产”。考虑到我国旱农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我国的农业科研、管理及生产工作者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旱作农业的概念与通用的旱农概念的区别:第一,地区范围由半干旱地区扩大到半湿润偏旱地区。半湿润偏旱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夏季多雨,冬季干旱,虽然年降水量可达600mm左右,但多集中在6、7、8、9月几个月,且年蒸发量很大,需要应用旱农措施保蓄降水,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本书特色
《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是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第一章 旱作农业概述第一节 旱作农业概念及旱地类型划分第二节 旱地农田水分状况、循环过程及水分平衡第二章 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第一节 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和含义第二节 降水生产潜力及估算方法第三节 我国和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潜力第三章 旱地水分管理技术第一节 集水抗旱技术概述第二节 集水的类型第三节 旱地集雨蓄水农业工程技术第四节 地面覆盖保墒、蓄水抗旱技术第五节 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效果第四章 旱地土壤的蓄水耕作技术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概念、类型第二节 旱地蓄水、保墒主要耕作技术第五章 旱地麦田水分动态第一节 旱地麦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第二节 旱地小麦需水规律第六章 河南旱地概述第一节 河南旱地区域及分区第二节 河南旱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第三节 郑州市旱地概况及主要生态条件第七章 河南省旱地小麦栽培第一节 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第二节 水分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三节 河南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第四节 旱地小麦栽培技术第五节 旱地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第六节 抗(耐)旱主要小麦品种简介参考文献
节选
《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是关于旱作农业和旱地小麦栽培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7章。第一章 主要阐述了旱作农业概念、旱地类型划分,旱地农田水分状况、循环过程及水分平衡;第二章 论述了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估算方法以及我国和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潜力;第三章 围绕旱地水分管理,重点阐述了旱地集雨蓄水工程、地面覆盖蓄水保墒、保水剂应用技术;第四章 重点阐述了旱地土壤的蓄水耕作技术;第五章 论述了旱地麦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及旱地小麦需水规律;第六章 主要阐述了河南省及郑州市旱地概况、主要生态条件等;第七章 系统论述了河南省旱地小麦的生育规律、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小麦抗旱性鉴定理论与方法。此书可供有关农业教学、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参考,可用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学习旱作农业技术、指导旱地作物尤其是旱地小麦栽培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