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文英等主编
页数:189页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111035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实用传染病学》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共七章,包含34种疾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其中,重点阐述了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掐施,是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传染病监督人员第一的参考书。
相关资料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体温一般在38~40℃,以弛张热型为主,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热程最短2d,最长可达16d,一般为4~7d。热度越高或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全身酸痛、乏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其中头痛多为前额和颞部剧烈的持续性的疼痛,腰痛以两侧肾区为主,疼痛较剧烈,可有触压或叩击痛,眼眶痛以眼球转动时更加明显。发热同时还可出现毛细血管中毒症状如充血、渗出和出血。可见颌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压之退色,似酒醉貌,称为“三红”。舌尖、眼球结膜也可充血。发热早期可在咽部、软腭、口腔黏膜和皮肤出现点状及片状出血,皮肤出血点以腋下及腋前线最多,其次为前胸、肩背、上肢和腹部,多为条索状、串珠状。发热后期个别病人可出现鼻出血,重症病人可出现咯血、呕血、便血、腹腔出血、阴道出血及尿血等。发热期的肾脏损害较轻,仅有尿量减少,尿中也可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有时尿中可排出膜状物。(二)低血压休克期血压降低多发生于第4~6病日,退热前1~2d或退热同时,持续时间短者只有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一般1~3d;轻重程度亦有所不同,轻者仅呈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出现休克。病情越重,低血压休克时间越长,肾功能损害也越严重。低血压休克又可分为以下3种情形:1.低血压倾向收缩压低于13.3 kPa或波动不稳,脉压小于2.6 6kPa,脉搏增速,眼球结膜轻度水肿,血红蛋白有增高趋势;可伴有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等症状。
本书特色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是外界环境中能够侵袭人类的生物,目前发现的有病毒、阮蛋白(阮毒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及某些节肢动物共计11大类,前8类为病原微生物,后3类为寄生虫。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播特性,能使很多人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先后或同时生病,因此传染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疾病。由何文英和朱会宾等主编的《实用传染病学》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第三节 传染病的治疗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二章 病毒性疾病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第二节 禽流感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五节 登革热第六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第七节 狂犬病第八节 口蹄疫第九节 艾滋病第十节 手足口病第十一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第三章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细菌性痢疾第二节 伤寒与副伤寒第三节 霍乱第四节 鼠疫第五节 布鲁氏菌病第六节 炭疽病第七节 破伤风第八节 肺结核病第四章 螺旋体病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第二节 回归热第三节 梅毒第五章 立克次氏体病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第三节 恙虫病第四节 Q热第六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疾病第一节 沙眼与包涵体结膜炎第二节 支原体肺炎第三节 浅部真菌病第七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疟疾第二节 黑热病第三节 弓形虫病第四节 蛔虫病第五节 绦虫病参考文献
节选
《实用传染病学》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共七章,包含34种疾病,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其中,重点阐述了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掐施,是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传染病监督人员第一的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