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向
页数:409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7525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打油诗把两本文集都提到了。鉴于前有“诗无达诂”之说,所以还曾写了一段文字来自明情怀:“光阴如箭,人生几何,无非一箭之地。回首来路,由‘投笔从戎’到‘投戎从笔’,由渝而蓉,由读书到教书,直到离而不休;从田野到室内,‘上穷碧落下黄泉’,笔耕何曾休。
作者简介
林向,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四川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196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1965至1991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主任,1991年起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离休。离休后仍从事考古调查与室内研究。作者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工作和巴蜀考古及考古学应用研究,担任过中国夏商周考古学、西南考古学、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等课程。参加或主持过的主要田野考古工作有:长江三峡库区调查、四川历史地震调查、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调查与发掘、川东及川南崖葬调查与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西昌东坪冶铸遗址发掘等。曾出版《四川名塔》、《巴蜀文化新探》、《巴蜀考古论集》等著作,刊出论文百余篇。曾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曾应邀赴瑞士伯尔尼国立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故宫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处作学术演讲。
相关资料
插图:共记地震58条,凡因地震而招致地圻、水涌、山崩者都归人地震灾异之中;另外,单独记了山崩12条;地圻11条;地陷工条。这种分类法,明显地说明当时人对地震、山崩、地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是清楚的。事实亦正是如此,山崩、地陷的原因很多,有与地震相联系的,即是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也可以与地震无关而单独发生。范晔只记“地陷”,不记“地震”说明他并不认为当时发生过地震。从范晔开始,历隋、唐、宋、元千余年间也没有人认为那时发生过地震。从现有记载看到了明代中叶,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昌(卫)地震,声吼如雷数阵”,“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山崩石裂,军民惊惶”。于是人心浮动,谣言四起,“愚民借为古泸州沉海之言,转相煽惑,几至为变”。后经地方官“禁止讹言,补葺城郭,预支军粮,优恤被灾人户”,“后以无事”。可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亭林)大概还是听信谣言了,在他那部生前虽未定稿,而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上川南道》中,摘抄了上述嘉靖大地震材料后,还发议论:“陷河之说殆为实然。”殊不知经他这一比拟,“陷河乃地震造成”,遂成了五百年不白之大公案。后人不察,误引误记,到清末,在那个附庸风雅的西昌县令胡薇元笔下竟写成“元鼎初地震,县陷为汙泽’’了,这恐怕不是顾亭林先生所能料到的吧?
目录
童心不泯才思敏捷——为林向先生《清江深居集》作
第一编 考古发现与研究评述
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纪要
崖葬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石棺葬俗的讨论与研究
巴蜀史研究的新篇章——记“巴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近五十年来巴蜀文化与历史的发现与研究
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近年来史前考古的新发现
成都平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区
第二编 调查与论述
一次被遗漏的大地震——炉霍1816年地震调查记
节选
《清江深居集》主要内容简介:打油诗把两本文集都提到了。鉴于前有“诗无达诂”之说,所以还曾写了一段文字来自明情怀:“光阴如箭,人生几何,无非一箭之地。回首来路,由‘投笔从戎’到‘投戎从笔’,由渝而蓉,由读书到教书,直到离而不休;从田野到室内,‘上穷碧落下黄泉’,笔耕何曾休。


![广西考古文集-[第五辑]-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3/20131101/B636943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