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 著
页数:256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214488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针灸古典医籍精选导读(读经典 做临床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经典,做临床系列”丛书之一,中医经典是中医之本,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中医临床人才打牢基础、提高能力之必需。本丛书根据中医古籍品种分类,精选古籍原文,并加以导读,帮助读者掌握中医最基本和核心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习、领会、研究经典的水准,学会将古人的经验精华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本书精选中医针灸古籍内容,附加经典导读部分,使得读者对某中医针灸古籍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本书适合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是经 批准,卫生部、 登记的 一级社团。协会以加快民族卫生事业发展,弘扬传统民族医药文化,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为宗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是经卫生部批准, 注册的专业培训机构,隶属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并接受协会的直接监管。培训部具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 的专家团队。通过现场和远程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的培训工作。完整的专家团队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训部通过组织开展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综合调研,精心组织 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与教程,并编写了专业的培训书籍。同时, 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培训部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并授予多个学科的 医学继续教育学分。
本书特色
中医经典是中医之本,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中医临床人才打牢基础、提高能力之必需。《读经典做临床系列》丛书根据中医古籍品种分类,精选古籍原文,并加以导读,帮助读者掌握中医最基本和核心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习、领会、研究经典的水准,学会将古人的经验精华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 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出现某些疼痛或不适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甚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以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烘烤会使症状得以减轻,人们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黄帝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与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铸造了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对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聚英》《针灸四书》《针灸大全》等,针灸学理论日益丰富。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针灸学走向辉煌。 本书精选《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3本针灸经典著作原文,并加以导读,对经穴定位、刺灸方法、病证处方研习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导读
序
针灸甲乙经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 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 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
神庭
曲差
本神
头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冲
率谷
曲鬓
浮白
窍阴
完骨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喑门
天柱
风池
背自 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俞
长强
背自 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大杼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
次
中
下
会阳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夹脊凡
二十六穴第九
附分
魄户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悬颅
小便五色
治梦遗失精白浊
大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遗尿附
大便不禁余见泄泻
泄泻余见吐泻
飧泄
溏泄
痢余见泻
便血余见痢肠风
痔瘘漏余见疡瘘
肠风
肠
肠痛余见肠澼
肠鸣腹鸣
脱肛
霍乱转筋筋缓急余见手足挛
霍乱吐泻余见转筋
呕吐又见喘嗽
干呕
噫
伤寒呕哕诸哕
唾
胃痛寒热
反胃
食不下不化
不能食
不嗜食
食气无味
食多
疟脾寒
脾疼余见心腹痛
针灸资生经第五
脐痛
膺痛
胸满胸胁满龟胸
胸胁痛胸痹痛余见胸满
膈痛五噎气哽
背痛胸背背脊余见肩背劳瘵
肩背酸痛肩膊肩臂余见背痛
肩痹痛不仁不举
臂痛臂无力
腋痛腋肿
腕劳
肘痛肘挛不仁
手麻痹不仁不举
手指挛手掣痛余论见手麻
手热手寒手凊手心热
足麻痹不仁
足不能行不能立不收
足寒热胫寒又见足杂病
足杂病跟股胻胫腨腿髀枢余见脚膝挛
脚气
脚弱脚痹
脚肿
四肢厥手足不举余见手足麻痹
尸厥五尸飞尸中恶鬼注溺死
脚膝痛挛急不收不仁
膝痛余见脚膝
腰脚痛余见腰膝
腰痛腰强腰屈
腰脊痛余见背痛
脊痛余见腰脊风痉反张
腠理
骨疼骨髓
针灸大全(节选)
导读
徐氏针灸序
卷一
周身经穴赋
十二经脉歌
十二经本一脉歌
经穴起止歌
十五络脉歌
经脉气血多少歌
禁针穴歌
禁灸穴歌
血忌歌
逐日人神歌
九宫尻神歌
太乙人神歌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四总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
杂治病十一证歌
流注指微赋
通玄指要赋
灵光赋
席弘赋
卷二
标由赋
卷三
金针赋序
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
论子午流注之法
五虎建元日时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
十二经纳地支歌
十二经之原歌
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卷四
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论经脉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配八卦歌
八穴相配合歌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八法逐日支干歌
八法临时支干歌
飞腾八法歌
八法交会八脉
八法主治病证
卷六
点穴论
论艾炷大小
论壮数多少
论点艾火
论避忌
论治灸疮
论忌食
论保养
择吉日
定取四花六穴之法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
钩股取脊中五柱上
取肾俞穴法
取骑竹马灸法
灸心气之法
论一穴有二名
论一穴有三名
论一穴有四名
论一穴有五名
论一穴有六名
论一名有两穴
颔厌
悬厘
阳白
攒竹
丝竹空
睛明
瞳子
承泣
四白
颧
素
迎香
巨
禾
水沟
兑端
龈交
地仓
承浆
颊车
大迎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上关
下关
耳门
和
听会
听宫
角孙
瘈脉
颅息
翳风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廉泉
人迎
天窗
天牖
天容
水突
气舍
扶突
天鼎
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
肩井
肩贞
巨骨
天
肩
臑俞
秉风
天宗
肩外俞
肩中俞
曲垣
缺盆
臑会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输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云门
中府
周荣
胸乡
天溪
食窦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渊腋
大包
辄筋
天池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脐中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幽门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