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

封面

作者:柯以侃

页数:507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220898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原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增补,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下篇实验部分。
上篇分为七章,系统讲述了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共性知识,如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实验室用水、常用仪器与试剂、实验室安全、实验数据处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量测仪器与方法等。并且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与化学信息资源两章,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实验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下篇的编排做了部分调整,以化学二级学科分章替代了原第一版的以实验层次分章的编排,实践证明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安排。下篇的实验内容做了更新,融入了教师最近几年的部分教研成果,总计收入实验100个。
书末附录中编入了有关计量单位的必要内容与重要的物理常数。
本书供大学工科化工类专业学生使用。

相关资料

插图: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的源泉,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其目的不仅是传授化学实验知识,还担负着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任务。通过化学实验课,学生应受到下列训练:(1)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具有取得准确实验数据的能力。(2)掌握正确记录、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方法。(3)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和做出结论的能力。(4)能正确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熟悉有关工具书、手册及其它信息源的查阅方法。(6)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开拓的创新意识。二、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提出如下的具体要求。(1)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和教科书,弄清实验的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2)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实验是培养独立操作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实习场所。每位学生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实验,要做到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若遇到异常情况或疑难问题应认真分析原因,仔细做重复实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解决。要合理安排时间,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各种仪器,做到心细谨慎,防止产生不必要的障碍或损坏仪器,仪器如有故障请实验指导教师排除;实验完毕,仪器恢复初始状态,仪表量程放至最大;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实验室内安静有序,桌面整洁,节约药品,安全使用水、电、天然气,高度重视安全操作。对于设计性实验审题要准确,方案要合理可靠,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方案,以达到预期目的。实验测得的原始数据要按教师的要求登记备案。(3)认真、及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每次实验的总结,是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和收获的依据之一,必须按时认真完成,书写要整洁,结论要明确,文字要简练,严禁相互抄袭和随意涂改。

本书特色

《大学化学实验(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上篇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1
  第二节 学生实验守则2
  第三节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2
 第二章 化学实验室基本常识4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室用水4
  第二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设备7
  第三节 化学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及其他制品19
  第四节 化学试剂常识30
  第五节 实验室常用气体钢瓶的标志和使用40
  第六节 化学实验室安全42
 第三章 实验数据处理45
  第一节 数据记录与有效数字45
  第二节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46

节选

《大学化学实验(第2版)》在原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增补,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下篇实验部分。上篇分为七章,系统讲述了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共性知识,如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实验室用水、常用仪器与试剂、实验室安全、实验数据处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量测仪器与方法等。并且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与化学信息资源两章,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实验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下篇的编排做了部分调整,以化学二级学科分章替代了原第一版的以实验层次分章的编排,实践证明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安排。下篇的实验内容做了更新,融入了教师最近几年的部分教研成果,总计收入实验100个。书末附录中编入了有关计量单位的必要内容与重要的物理常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