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时装画技法

封面

作者:陈毛蕴

页数:139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40338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时装画是服装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服装设计从构思、样衣试制、产品生产到产品推广宣传都要用到时装画。掌握时装画技法是服装专业学生第一的基本专业素质。
本书依照《时装画技法教学大纲》编写,分别讲述时装画概述、时装画的人物造型基础、衣纹和衣褶的表现、时装画的训练手段及色彩、服装画技法与运用五部分内容。
根据编者十几年来从事时装画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学习时装画的技法。书中针对服装行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培训手册式教材,以详细步骤图例为主,配以浅显的文字说明,配合适量的技能训练,以满足不同层次服装专业学生和服装爱好者的需求。适宜作为中职院校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广大服装设计人员和爱好者的人门宝典。

相关资料

插图:1.时装设计草图时装设计是一项时间性相当强的工作,需要设计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捕捉、记录设计构思。这种特殊要求使得这类时装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快速性,而同时又必须让包括设计者在内的读者通过简洁明了的勾画、记录,读懂设计者的构思。一般来说,具有这种特性的时装画,便是时装设计草图。时装设计草图,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工具,甚至简单到一支铅笔、一张纸便可以绘制了。通常设计草图并不追求画面视觉的完整性,而是抓住时装的特征进行描绘。有时在简单勾勒之后,采用简洁的几种色彩粗略记录色彩构思;有时采用单线勾勒并结合文字说明的方法,记录设计构思、灵感,使之更加简便快捷。人物的勾勒往往省略或相当简单,即使勾勒亦侧重某种动势以表现时装的动态预视效果,而省略人体的众多细节。2.时装效果图时装效果图,是对时装设计产品较为具体的预视,它将所设计的时装,按照设计构思,形象、生动、真实地绘制出来。人们通常所指的“时装效果图”,便是这种类型的时装画。准确地说,“时装效果图”是时装画分类中的一种,是我们通常口语表述的时装画。与时装效果图相比,时装画的内涵则更大、内容更丰富,它包括时装画的多种形式,它们之间因所绘制的目的不同而有区别。如时装插图是为杂志、报刊等绘制的,它需要一定的艺术性。而时装设计草图则是记录设计构思时所采用的,它着重记录款式,而忽略艺术性。时装效果图有装饰风格、写实风格等之分。装饰风格:抓住时装设计构思的主题,将设计图按一定的美感形式进行适当地变形、夸张的艺术处理,将设计作品最后以装饰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装饰风格的时装画。装饰风格的时装画不仅可以对时装的主题进行强调、渲染,还能将设计作品进行必要的美化。变形夸张的形式、风格、手法是多样的,设计者往往在设计时装作品时,对所设计作品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可采用多种手段。设计师所表现的时装效果图,通常多少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写实风格:按照时装设计完成后的真实效果进行描绘,所绘制的结果,具有一种照片式的写实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的写实性,绘制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设计师们的工作往往是紧张忙碌的,所以,设计师平时并不十分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来绘制时装画。当偶尔要绘制表现这种风格的设计图时,则会结合一些特殊的时装画技法,以便节省时间。如采用照片剪辑、电脑设计、复印剪贴等,都较为方便快捷,且能达到良好效果。

本书特色

《时装画技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时装画概述
第二章 时装画的人物造型基础
第一节 人体比例与形式美感
第二节 人体姿态与个性形象
第三节 头部与四肢的画法
第四节 人物神态与精神气质
第三章 衣纹和衣褶的表现
第一节 衣纹的表现
第二节 衣褶的表现
第四章 时装画的训练手段及色彩
第一节 线的画法
第二节 基础表现技法
第三节 时装画的配色
第四节 时装画色彩的形式法则
第五章 时装画的技法与运用

节选

时装画是服装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服装设计从构思、样衣试制、产品生产到产品推广宣传都要用到时装画。掌握时装画技法是服装专业学生第一的基本专业素质。《时装画技法》依照《时装画技法教学大纲》编写,分别讲述时装画概述、时装画的人物造型基础、衣纹和衣褶的表现、时装画的训练手段及色彩、服装画技法与运用五部分内容。根据编者十几年来从事时装画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学习时装画的技法。书中针对服装行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培训手册式教材,以详细步骤图例为主,配以浅显的文字说明,配合适量的技能训练,以满足不同层次服装专业学生和服装爱好者的需求。适宜作为中职院校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广大服装设计人员和爱好者的人门宝典。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时装画技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