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际经济学(21世纪经济与管理规划教材)

封面

作者:韩玉军

页数:46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3011761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书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型作了较全面、较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嚣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与发展脉络,包括从古典到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对贸易条件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贸易变迁的考察。以及对国际贸易政策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重点是国际收支和汇率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创新。第三部分是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协调,重点介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生产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等。

作者简介

韩玉军,1958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1987年获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贸易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经济法。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担任主编、副主编的教材6部,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

相关资料

插图:人类经济活动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所以经济学研究发端于家政学,即研究一个家庭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从家庭经济逐步演进到从一个厂商的角度,即研究如何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使利润最大,或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从而产生了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与如何生产。在解决生产什么时,由货币选票(以脚投票)决定,也就是根据要素价格与定价策略来进行决策;在解决为谁生产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消费者偏好来进行决策;在解决如何生产时,则要通过竞争决定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这些分析都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投资等于储蓄、供给等于需求等前提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一个国家的所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有机地结合成为国民经济时,宏观经济问题便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从微观经济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分析时,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在宏观经济学中,要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又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涉及经济增长、就业或失业率、物价或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周期、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需求管理、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

本书特色

本教材的内容除了导论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扩展、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动态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主要介绍关税、非关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等。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主要介绍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创新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介绍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贸易与经济舍作等。
本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深浅适度,既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科基础教材,又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2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关系
1.3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1.4 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征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2 重商主义
2.3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2.4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2.5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第3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3.1 国际相互需求理论
3.2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o模型)

节选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国际经济学》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型作了较全面,较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与发展脉络,包括从古典到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对贸易条件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贸易变迁的考察,以及对国际贸易政策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重点是国际收支和汇率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创新。第三部分是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协调,重点介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生产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际经济学(21世纪经济与管理规划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