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立体构成

封面

作者:李倍雷,唐丽春主编

页数:105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18360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点、线、面的基本要素为起点,讲解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尤其强调了立体构成的空间构成原理、方法和意义。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被广泛运用于当代设计的各个领域。本书对立体构成的概念、意义、造型、审美与制作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立体构成的空间概念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认为空间是立体构成的核心,没有空间就没有立体构成。
本教材既适合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及各类培训学校的基础教学用书。

相关资料

插图:主题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立体构成中,不同的元素如形体、材料、色彩、肌理、光影等特征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形象和感受,这些元素作为一种实质的符号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符号是标签或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是人们常说的记号或标记。一般来讲,符号源于规定或约定成俗的视觉形象,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在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语言符号、文字符号、数学符号、化学符号、交通标志、企业标志、产品商标等。另外,如默认的动作、声音信号、传统的仪式、经典的神话、传世的珍品、地标性的建筑,甚至思想文化、风格流派、时事人物等均可视为符号。总之,在认知体系中,符号是代表一定意义的意象或某一事物的标志。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根据其表达意义的方式,符号系统基本上分两类:一类为推理性的符号系统,如语言符号、数学符号;另一类为意象性的符号系统,如声、像、形、意等组构的视觉形式。符号伴随着人们的社交、商务、通讯、传导、文化等各种活动,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元素。元素作为符号,具有形态特征,便能示意、代表某种概念或意义。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常由点、线、面元素塑造立体造型,如简练的明代家具造型以线元素为主;中国剪纸造型以面元素为主;京剧妆容是点、线、面元素造型艺术的呈现等(图3-50至图3-52)。无论元素作为符号是自然的象征还是约定俗成的象征,都意味着直接使用符号来参与一种文化,在这种参与过程中把人类的历史和理想表达出来,因此所创造的形式与意味都能够有效地传递某种文化信息,表达人类的愿望和情感。元素作为人们识别的文化符号,能很好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形象,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中有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符号。二、文化符号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因此,文化具有时代性,纵观历史渊源,任何人文景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都是时代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设计界频频谈论的一个词,而传统文化符号也是设计行业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所谓传统文化符号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风俗、艺术、生活方式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伴随着历史的演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历史地位的根基,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上。传统文化符号具有相对稳定性、新旧交融性、社会认可性、使用广泛性等特点,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社会整体意识和总倾向。例如,历代皇室文化符号都代表着尊贵与权力,而民间的传统文化符号则代表着老百姓追求的吉祥和谐之意。

本书特色

《立体构成》:21世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精品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 解读立体构成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设计理念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与空间
 第一节 构成与立体构成的概念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特征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空间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造型元素与符号
 第一节 基本造型元素
 第二节 空间元素
 第三节 光元素
 第四节 元素与符号
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实验
 第一节 材料的类别和特征

节选

《立体构成》以点、线、面的基本要素为起点,讲解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尤其强调了立体构成的空间构成原理、方法和意义。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被广泛运用于当代设计的各个领域。《立体构成》对立体构成的概念、意义、造型、审美与制作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立体构成的空间概念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认为空间是立体构成的核心,没有空间就没有立体构成。本教材既适合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及各类培训学校的基础教学用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立体构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