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封面

作者:刘怀荣宋亚莉

页数:319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000668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本书运用艺术生产理论,在认真梳理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对当时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从时代风尚、帝王推动、礼制需求、经济促进和歌诗表演性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歌诗的创作背景、生成机制、特定内容、艺术品格以及对中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揭示了文学史上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

作者简介

刘怀荣,1965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等学术著作多部。曾获山东省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及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宋亚莉,女,1982年生,2009年7月毕业于青岛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已在《文学遗产》、《文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

相关资料

插图:以上我们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官署的演变和经济发展对歌诗的影响,并从存世史料和存世的歌诗作品两大方面人手,把魏晋南北朝歌诗的发展分为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魏、北齐北周及隋代四个阶段,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被以往文学史家普遍忽略的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社会各阶层歌诗艺术创作、演唱和消费的盛况,对各个历史阶段歌诗艺术的发展实况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基本勾勒出了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发展演变的轮廓。从中可以看出:朝廷礼乐的需求是歌诗艺术繁荣的重要前提。汉末大乱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礼乐的变化集中体现在西晋和梁代。东晋和宋、齐,使用的是曹魏时期创制、西晋时期改造和完善的雅乐。梁代立国后,梁武帝又对这一雅乐体系进行了重新改造。至于北朝,或承汉魏旧仪,或学习南朝.变化不大。就西晋和梁代礼乐与歌诗艺术的关系而言,包括祭祀、朝会雅乐等朝廷雅乐的发展,是歌诗艺术兴盛的重要原因。宫廷王室与贵族世家的歌诗消费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帝王和贵族们的喜好乃是促进歌诗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这是四个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从上述大量实例的分析我们看到。歌舞娱乐和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看作是重要的精神消费对象,而历朝帝王和贵族恰恰是最有能力消费这种精神产品的人。由于封建时代的文人和艺人大都依附于朝廷和贵族,他们的创作、表演并不具备自足性。而魏晋南北朝历朝的帝王、王公贵族中,都有一大批歌诗和歌舞表演的爱好者和沉迷者,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歌诗艺术的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直接促进了文人和艺人的艺术创作与创新。

本书特色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

目录

导论上编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沿革与歌诗生产第一章 三国及西晋乐府官署的演变与清商乐的早期发展第一节 曹魏及吴、蜀乐府官署的演变第二节 西晋乐府官署韵演变第二章 东晋南朝乐府官署的简化与清商乐的新变第一节 东晋乐府官署的简化第二节 南朝乐府官署的演变第三章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与胡乐的流行第一节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第二节 胡乐的流行第三节 清乐与胡乐由各领风骚到融合汇流第四章 曹魏及西晋的歌诗生产与消费第一节 朝廷礼仪中的歌诗创作与表演——以西晋元会礼为例第二节 帝王对歌诗的爱好与歌诗创作第三节 贵族阶层的歌诗消费第四节 文人的音乐修养和歌舞活动第五节 歌舞艺人在歌诗传播中的贡献第六节 民间歌诗的发展第五章 东晋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第一节 帝王的歌诗活动第二节 王公贵族的歌诗活动第三节 士人的音乐修养与歌诗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与民间歌诗活动第六章 北魏的歌诗生产与消费第一节 北魏帝王的赋诗和歌诗活动第二节 宗室子弟和士人的歌诗创作第三节 北魏诸王的歌诗活动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和歌诗表演第七章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与消费第一节 北齐至隋帝王的歌诗活动与胡乐第二节 北齐至隋贵族与士人的歌诗活动与胡乐第三节 北齐至隋的民间歌诗第四节 北齐至隋的歌舞艺人与胡乐小结中编 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生产的个案考察第八章 西邸交游、齐梁士风与梁武帝对歌诗的推动第一节 西邸交游与梁武帝学养的形成第二节 齐梁士人博学能文的风尚第三节 声酒之好、宴会赋诗与梁武帝的文人政策第四节 梁武帝的歌诗创作及对梁代文人歌诗的影响第九章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第一节 齐代的礼学热与梁武帝的礼学修养第二节 齐代议礼、制礼活动与梁武帝制礼的盛举第三节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第十章 葬礼、挽郎与挽歌创作第一节 葬礼中的挽歌第二节 葬礼挽歌的表演与挽郎第三节 挽歌的创作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歌诗创作第一节 曹魏和西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歌诗的影响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对歌诗的促进第三节 北魏迁洛后的社会经济与歌诗的兴盛小结下编 艺术生产与歌诗艺术成就的重新审视第十二章 邺下后期的公宴雅集与建安歌诗之关系第一节 邺下后期的宴集活动第二节 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在诗文中的反映第三节 公宴雅集对建安歌诗和诗歌的影响第四节 宴集活动与建安风骨的形成第十三章 西晋故事体、代言体歌诗的特点及其与后代说唱文学的关系第一节 汉代演述故事的歌诗和俗赋第二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的特点第三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第四节 代言体歌诗的表演性及其与戏曲关系的推测第十四章 创作背景与表演要求对清商曲辞的制约第一节 南方民歌的产生背景与清商新声的早期形态第二节 南方情歌的歌唱特点及对清商新声的影响第三节 清商新声的音乐体制对清商曲辞的影响第十五章 鼓吹乐的南传及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第一节 鼓吹乐与横吹乐第二节 北方鼓吹乐与横吹乐在南方的传播第三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表演效果第四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第十六章 哀挽活动与挽歌的艺术特征第一节 哀挽活动与挽歌第二节 丧葬风俗与挽歌第三节 哀挽活动与葬礼挽歌的艺术特征第四节 哀挽活动与非葬礼文人挽歌的艺术特征小结结语: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节选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运用艺术生产理论,在认真梳理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对当时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从时代风尚、帝王推动、礼制需求、经济促进和歌诗表演性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歌诗的创作背景、生成机制、特定内容、艺术品格以及对中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揭示了文学史上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是一本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著作。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