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三林
页数:325页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403010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插图:(一)原因1.水摄人不足如婴幼儿、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等不能或不会饮水。2.单纯失水过多(1)经皮肤、肺丢失水分过多,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度通气的患者通过蒸发丢失水分。(2)经肾丢失水分过多,如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患者;肾性尿崩症(对ADH敏感性降低)患者,均可因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而大量排出。3.水、钠同时丢失(失水大于失钠)(1)经胃肠道丢失,如频繁呕吐导致胃液大量丢失,或婴幼儿腹泻时排出水样便。(2)大量出汗,严重者每小时可丢失800mL低渗液。(3)药物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例如,反复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昏迷患者鼻饲高蛋白饮食等。(二)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脱水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脱水,可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甚至细胞结构分解破坏。如:①汗腺细胞脱水,导致汗液分泌减少;②脑细胞脱水,因脑体积显著缩小,牵拉颅骨和皮质之间的血管,易出现脑内静脉破裂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烦躁、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2.口渴求饮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而产生渴感,使患者饮水。3.尿钠含量早期或轻症患者,因血容量减少不明显,肾血流量变化不大,尿钠含量因水分重吸收增多而偏高。晚期或重症患者,随肾血流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使尿钠排出减少,尿钠含量降低。4.脱水热因脱水导致机体散热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原因为循环血量降低使皮肤血管收缩,同时汗腺细胞脱水导致汗液分泌减少,引起机体的散热功能发生障碍。(三)防治原则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2.静脉滴注5%一10%的葡萄糖溶液或饮水以补充水分,脱水情况基本改善后须适量补给钠,以防因细胞外液转为低渗状态后引起脑水肿。
本书特色
《病理学(第2版)》作为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技术和卫生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供成人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使用。
目录
绪论第一篇 病理解剖学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 适应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第四节 创伤愈合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充血第二节 血栓形成第三节 栓塞第四节 梗死第三章 炎症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与病因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第六节 影响炎症的因素第四章 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六节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第三节 风湿病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五节 心肌炎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二节 肺炎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病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胃炎第二节 溃疡病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第四节 肝硬化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第二节 肾盂肾炎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第二节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第三节 糖尿病第十章 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第四节 卵巢肿瘤第五节 乳腺疾病第六节 前列腺疾病第七节 睾丸和阴茎肿瘤第十一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一节 结核病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第三节 阿米巴病第四节 伤寒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七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第八节 钩端螺旋体病第九节 血吸虫病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第一节 淋病第二节 尖锐湿疣第三节 梅毒第四节 艾滋病第二篇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第二节 病因学第三节 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 水和电解质的正常代谢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第三章 酸碱平衡失调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失调第三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第四章 水肿第一节 水肿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二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五章 发热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发热的分期与热型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第六节 发热的治疗原则第六章 缺氧第一节 反映血氧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与发病机制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第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 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DIC的分期与分型第四节 DIC的主要l临床表现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第八章 休克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变化和细胞损伤第四节 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变化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第九章 心力衰竭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作用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第十章 呼吸衰竭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第十一章 肝性脑病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分类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第十二章 肾衰竭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第三节 尿毒症
节选
《病理学(第2版)》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篇,共二十四章。第一篇为病理解剖学部分。其中第一至四章为病理解剖学的总论部分,阐述细胞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等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第五至十章阐述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第二篇为病理生理学部分,阐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水肿,发热,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肾衰竭等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机体出现的相应的功能代谢变化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