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界地下交通

封面

作者:王玉北,陈志龙主编

页数:207页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4120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插图:地下交通分为地下动态交通和地下静态交通。在地下动态交通部分我们将介绍地下步行道(地下步行通道和地下步行系统)、地下河隧道、铁路隧道、地铁、地下机动车道;在地下静态交通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停车系统。我们这里讲的地下动态交通,就是指地下通道。地下通道,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地层中的通道。按形成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地下通道、人造地下通道。按通行物分类可以分为:走动物(主要是人)的地下通道、行船行车(火车、机动车、自行车)的地下通道等。按穿过的物体分类可以分为:跨江越海地下通道、穿山的地下通道、穿过城市的地下通道。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军用地下通道、民用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最初有供行人通行的步行道,后来有了供船只通过的地下运河,有了供火车通过的铁路隧道,不久又有了地铁,再后来有了供机动车通过的地下机动车道。早在古巴比伦时期和古罗马时期,人造地下通道就在世界上出现了。而南美洲更是留下了许多玛雅时期的古通道遗址,在中国,汉、宋、明各朝都有古隧道存在。古代的人们建造了这些通道,从地下穿过河流、山体、城墙,这可以看作最早的地下交通的雏形。古代的隧道交通功能尚在萌芽中,人们挖掘这些隧道除了用于通行,更多的是用作军用战道、逃生秘道和藏身通道等,这些隧道大多是步行通道。直到近代地下通道(准确地说是利用近现代科技建造,以满足城市居民通行为目的的)才真正地在地下交通中发挥主角作用。泰晤士河隧道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条隧道,它是已证实的第一条通航河流下的隧道。泰晤土河隧道首次采用盾构法施工,这在隧道建设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造山体隧道是石门隧道。石门位于古褒斜道南端汉中褒谷口七盘岭下,隧洞长16.3 m、宽4.2 m,南口高3.4 5m,北口高3.7 5m。两车在洞内可并行。石门开凿于公元一世纪,始于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到九年(公元66年)4月建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与古巴比伦,古罗马,中国汉、宋、明和玛雅时期的比较单一的地下步行通道不同的是,土耳其古老的地下城的步行通道则是已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地下步行系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地下城市。而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城的地下步行系统已经成为连接着办公大楼、商业中心、民用建筑等大部分城市建筑的完善的地下步行系统。

目录

绪论1 地下步行通道1.1 巴比伦古隧道1.2 古罗马大斗兽场隧道1.3 南美洲厄瓜多尔古隧道1.4 古代主要地下通道一览表1.5 泰晤士河隧道1.6 郭亮隧道1.7 自行车道2 地下步行系统2.1 土耳其古老的地下步行系统2.2 俄克拉荷马(Oklahoma)城地下步行系统2.3 蒙特利尔(Montreal)地下步行系统2.4 多伦多(Toronto)地下步行系统3 地下河道3.1 船的演进历史3.2 自然地下河3.3 地下运河4 铁路窿道4.1 火车的发明4.2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4.3 铁路隧道5 地铁5.1 概述5.2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5.3 伦敦地铁线网5.4 纽约地铁5.5 世界地铁总览6 地下机动车道6.1 机动车发展简史6.2 美国Lincoln隧道6.3 挪威洛达尔隧道6.4 中国终南山隧道6.5 城市地下快速路7 地下静态交通7.1 地下停车场7.2 船只地下停放7.3 地下停车系统展望

节选

《世界地下交通》内容简介:地下交通作为地上交通的补充和延伸,是随着人类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起步。《世界地下交通》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地下交通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把地下交通分为地下动态交通和地下静态交通。地下动态交通是指人、车、物的地下流动,《世界地下交通》主要介绍:地下步行道(地下步行通道和地下步行系统)、地下河隧道、地下铁路隧道、地铁、地下机动车道。地下静态交通是指车辆的地下停放,包括因乘客上下或货物装卸的短时间停放,以及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放,《世界地下交通》主要介绍: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停车系统。地下交通是一个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废物、废气和废热排放到环境中去,从而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如果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优良的环境是前提,这就要求未来的交通,包括地下交通要逐渐转向可持续的交通模式。《世界地下交通》可供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研究、交通与管理、景观生态等相关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界地下交通》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8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