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岸起
页数:422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100892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认识论模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课题成果。本书旨在通过对主体性问题的嬗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功能、马克思认识论模式、恩格斯认识论模式、列宁认识论模式、毛泽东认识论模式、邓小平认识论模式、江泽民认识论模式、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科学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客观公正而又简洁明晰地评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在认识论模式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本书力求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论模式所经历的深刻理论转变和理论发展作深度解读,又对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的理论贡献作深刻分析。
作者简介
高岸起,男,1965年生,山东省莱西人,哲学学者,偏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四川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后证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认识论研究分会理事、副秘书长。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合著和合编著作10余部,合译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短论100余篇。曾获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主办的首届全国“创建平安家庭,促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高峰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认识的主体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实践的主体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
相关资料
在前些年掀起的“体系热”、“方法热”中,有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脚点抱怀疑、轻视、否定的态度,而代之以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有的人到西方现代认识论那里寻找立脚点,有的人到中国古代认识论那里寻找立脚点,并把这说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他们离开坚持去发展,结果导致方向错误。也有的人离开发展去坚持,黏滞于立脚点一动不动,或复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有的结论,挖掘一字一句的“微言大义”,或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某些具体论断上升为永恒的规范,或按一时的需要“以经注我”、“以我注经”,满足于介绍和描述,注释和引证,仅仅起到“传声筒”的作用。这种僵化的态度也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的建构,能否真正把立脚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上,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理论本身的理解和把握能否做到准确、完整而富有创造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应当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大前提下允许多元模式互补,鼓励多种学派争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至少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阐释为特点的模式,它要求研究者尽量客观地贴近原著,对其内容探幽发微,把握基本精神,发掘核心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建树。另一种是以创造为特点的模式,它要求研究者忠实于实践,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重新认识,以真正理论家的勇气对其进行补充、丰富。两种模式的互补,阐释与创造、坚持与发展的结合,必然带来学派的多种多样。
本书特色
《认识论模式》一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课题成果。本书在通过对主体性问题的嬗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功能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在认识论模式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目录
序导论重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第一章 主体性问题的嬗变第一节 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第二节 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第一节 认识论的涵义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涵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性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代特点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趋势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道路第七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八节 现代唯心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挑战第九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科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功能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行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际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时代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人生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认识世界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改造世界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九节 小结第四章 马克思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节 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第三节 把辩证法应用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必须进入实践领域第五章 恩格斯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任务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三节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第四节 历史唯物论具有认识论意义第五节 认识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第六节 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七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具体的第六章 列宁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哲学就是认识论第二节 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统第三节 通过基本范畴揭示认识的发展历程第三节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第七章 毛泽东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实事求是第二节 哲学就是认识论第三节 认识论和认识能力统第四节 认识论和方法论统第八章 邓小平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解放思想第二节 从实际出发第三节 实事求是第四节 邓小平认识论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九章 江泽民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节 重视实践第三节 与时俱进第十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一节 人的生理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二节 人的心理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三节 人的社会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四节 人的精神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五节 人的文化基础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六节 综合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人类的正确选择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五节 小结第十二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主一客体相关认识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主体认识论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论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控制认识论第六节 小结结语 将自己托付给科学意识引用文献目录后记
节选
《认识论模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课题成果。《认识论模式》旨在通过对主体性问题的嬗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功能、马克思认识论模式、恩格斯认识论模式、列宁认识论模式、毛泽东认识论模式、邓小平认识论模式、江泽民认识论模式、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科学发展的认识论意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客观公正而又简洁明晰地评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在认识论模式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认识论模式》力求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论模式所经历的深刻理论转变和理论发展作深度解读,又对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模式的理论贡献作深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