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道荣 著
页数:204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411705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影动学者文丛”第一辑:天府文化的动漫化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致力于地方性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书核心是城市文化的艺术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即天府文化的动漫艺术化,根本旨意与价值是在当下成都市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中,为天府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创新、传播与对外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的探索,从而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工作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郭道荣,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 -东盟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培训、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主研艺术理论及文化产业研究,发表论文 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部、主编著作及教材 8部,参编教材 2部。主持完成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 2项,省级、厅级科研项目 10余项。
苟强诗,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新华文轩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实践(成都大学)基地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入选“成都社科优秀青年人才雏鹰计划”。出版专著、合著6部,发表论文 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重大项目 1项,省级课题 5项。
本书特色
·《天府文化的动漫化艺术研究》是一部深刻挖掘和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精髓的力作。它不仅为成都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将天府文化的动漫艺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想要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天府文化的动漫化艺术研究》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的杰出成果,它不仅展示了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本书通过对天府文化的动漫艺术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入探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是文化研究者、动漫创作者以及对成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目录
绪 论 / 001
第一节 课题研究现状 / 001
第二节 第二节 课题选题价值 / 007
第三节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法 / 010
第一章 天府文化:城市型文化与动漫的都市化生产 / 012
第一节 天府文化概念的提出 / 012
第二节 天府文化——成都走向文化型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 015
第三节 天府文化——文化型城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内涵 / 018
第四节 天府文化的动漫化都市生产 / 023
小 结 / 034
第二章 天府文化:文博类动漫的形态与特征 / 036
第一节 天府文化的文博类动漫艺术形态 / 037
第二节 四川博物院和三星堆博物馆的动漫艺术形态调研 / 043
第三节 天府文化的文博类动漫资源优势和特点 / 046
第四节 四川博物院和三星堆博物馆动漫文创产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 048
第五节 天府文化文博资源的动漫化途径和探索 / 052
小 结 / 057
第三章 天府文化:城市形象的建设与推广——以三星堆动漫化创作研究为例 / 059
第一节 三星堆文化与天府文化的关系 / 059
第二节 推进天府文化之世界名城建设 / 064
第三节 三星堆文化的动漫化表达 / 074
小 结 / 082
第四章天府文化:动漫文创的设计分析与设计实践 / 084
第一节 “变脸娃娃”设计分析 / 085
第二节 金沙面具杯、镇水神兽希希、天府的微笑系列设计分析 / 087
第三节 第 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体育图标 “十八墨宝”设计 / 091
第四节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桐妹儿”设计 / 093
第四节 天府文化动漫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与获奖作品列举 / 097
小 结 / 110
第五章从“地方”到“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与新中国动画学派建设的思考 / 112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西方动漫中的“中国书写”研究 ——以动漫电影《花木兰》为例 / 113
第二节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动画学派重建反思 / 124
第三节 学派·史料·方法:中国动画学派研究的再思考 / 134
第四节 水墨动画:绘画 —电影的第三次跨媒介革命 / 147
小 结 / 160
附:中国电影学派的“嘤鸣之声”/ 162
一、中国电影学派:概念与体系 / 163
二、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创作 / 167
三、中国电影学派:民族与国际 / 169
四、中国电影学派:哲学与美学 / 173
结 论 / 178
后 记 / 182
参考文献 / 184
一、专著 / 184
二、论文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