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维廷
页数:358页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111798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插图:(三)小肠内的消化吸收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构成,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食物停留的时间最长,各种养分主要在小肠内被消化吸收。食物经胃消化后以半流体状态的食糜进入小肠。小肠内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等。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分泌的。肠液呈碱性反应,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肠激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纤维二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肠液中肠激酶具有致活酶元,使其变为呈现活性的酶,其他种类的酶均可消化分解相应的营养物质。胰液呈碱性反应。它是一种最重要的消化酶,其中含有许多种酶,主要有胰蛋白酶、胰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等。胰蛋白酶和胰肽酶经肠激活酶后,可将蛋白质、脲和胨分解成为可被吸收的氨基酸。胰脂肪酶经胆盐致活后,可使脂肪分解成为能被吸收的甘油和脂肪酸。胰淀粉酶则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胆汁在肝脏中生成,经胆管流入胆囊。食道消化时胆囊收缩,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汁含有3%干物质,其中含有胆酸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磷脂和无机盐等。它除可增进胰液中酶的活性和促使脂肪的乳化、分解和吸收外,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糖类在胰淀粉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胃中未被分解的蛋白质继续分解为脲和胨,再经肠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脂类在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被吸收储存于脂肪组织中变成体脂肪。在小肠内未被消化的物质随小肠的蠕动进入大肠。
本书特色
《家庭养猪指南(第2版)》: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推荐“三农”优秀图书。
目录
第一章 养猪生产概述第一节 世界的养猪生产第二节 中国的养猪生产第二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二节 中国地方猪的特性第三节 瘦肉型猪的特性第三章 猪的品种第一节 地方品种第二节 培育猪种第三节 引进猪种第四章 猪品种的选育与杂交利用第一节 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及方法第二节 种猪的选择方法第三节 品系繁育第四节 杂种优势及配套系利用第五节 杂交方式第六节 杂交繁育体系第五章 猪的营养与饲料第一节 猪的消化生理特点第二节 猪的营养需要第三节 猪的饲养标准第四节 各种饲料的特点第五节 饲料配合第六章 种猪的培育与管理第一节 后备种猪的培育第二节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第三节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第七章 仔猪的培育与饲养管理第一节 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点第二节 提高仔猪的育成率第三节 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第八章 肥育猪的饲养管理第一节 肥育猪的生理特点与生长发育规律第二节 肥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第三节 提高肥育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第九章 猪舍的设计与建设第一节 环境条件对猪的影响第二节 舍址的选择与规划布局第三节 猪舍的设计与建筑第四节 猪舍的常用设备第五节 庭院养猪第十章 猪舍的卫生与防疫第一节 猪病诊断的基础知识第二节 猪舍的消毒、防疫与检疫管理第三节 免疫接种及药物预防第四节 猪病的控制与扑灭第十一章 常见猪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第一节 病毒性传染病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第三节 常见寄生虫病第四节 普通内科病第五节 营养代谢病第六节 中毒病第七节 普通外科病及产科病附录一 生猪饲养允许使用的抗寄生虫药和抗菌药及使用规定附录二 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表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3号参考文献
节选
《家庭养猪指南(第2版)》内容简介:养猪生产以“生长更快、瘦肉更高、产值更多、规模更大”成为一种新时尚。同时大规模养猪业的粪尿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滥用各种添加剂使猪肉中重金属、抗生素、兴奋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严重超标,危及人类健康。21世纪的农业正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利用标准化饲养出没有有害物质残留、绿色健康的猪肉产品,供应国际、国内市场,将是21世纪养猪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